【书】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

类别:    标签:    阅读次数:   版权: (CC) BY-NC-SA

第二十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谷歌、Hotmail、Java、网站、高速互联网和绿色科技(1995—1998)

互联网搜索

网景公司在上市首日股票市值即达数十亿美元,这揭开了20 世纪90年代末“网络泡沫”的序幕。世界各地那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人们都认为互联网将是革新商业模式的工具,它不仅将削弱实体店的重要性,而且将为公司营销和销售产品提供新的途径。客户可以从一个巨大的全球产品目录上进行网上购物。

一直以来对互联网毫无建树的微软公司,意识到了这一致命的威胁,于1996年8月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E)。它是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免费使用的。许多观察者将此解释为一种旨在摧毁网景公司的策略。网景公司的浏览器是收费的,而且它规模尚小。微软此举不仅给了网景公司(最终被美国在线公司以42 亿美元收购)致命一击,而且先发制人地阻止了其他公司为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浏览器。Mosaic是由Spyglass公司(伊利诺伊大学的商业机构)销售的浏览器,由于买断了Mosaic浏览器商业版本的代码,Internet Explorer得以迅速打包面市。微软还在1996年1月收购了波士顿Vermeer技术公司所开发的网站创建和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强制微软将网络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分离,但这对于网景公司来说已是于事无补。

搜索引擎仍然是网络革命的前沿技术。这一领域的初创公司在旧金山湾区很快应运而生。1995年2月,史蒂夫·柯什(Steve Kirsch)在桑尼维尔推出了搜索引擎Infoseek,它首次提出了“按印象收费”和“按点击次数收费”的广告收费模式。然而,这个公司出名的主要原因在于曾雇用了李彦宏工程师,他于1999年回到中国并主持创建了中国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

六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于1993年2月启动了Architext项目,并在1995年12月推出时将其更名为Excite。由于Excite出自一个之前没有任何产品的团队,因此值得关注。六个年轻人在成立公司时还没有决定做什么。其最初的投资者杨卣铭(Geoff Yang)和维诺德·科斯拉功不可没,他们将格雷厄姆·斯宾塞(Graham Spencer)的文本文档搜索工具变成了网络搜索引擎,这一点是公司创办者所未考虑到的。由于与网景公司的一项交易,Excite后来成为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其网站访问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四。他们成了风险投资家们所津津乐道但很少付诸实践的一句格言的代表人物:与其投资好的创意,不如投资好的团队。

DEC在帕洛阿图创立了一个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开发出了一个名为AltaVista的内部搜索引擎,并于1995年投放网络。AltaVista具有比先前的搜索引擎更为复杂的技术,比如路易斯·莫尼尔(Louis Monier)的网络爬虫(遨游于网络进行文档搜索的软件); 它允许使用者输入自然语言进行查询。它甚至在1997年通过 Babel Fish 公司,推出了基于古老的Systran翻译系统的自动语言翻译系统。DEC是惟一一个进入搜索行业的计算机业巨头。微软、IBM和AT&T都忽略了这个行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卫·帕特森和其他研究者的工作站网络项目(NOW)获得了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的资助。这个项目展望了一种由联网的个人电脑和工作站所组成的超级计算机(集群计算的前身)。埃里克·布鲁尔(Eric Brewer)和他的研究生保罗·高瑟(Paul Gauthier)运用这一构架来创建最快的搜索引擎Inktomi。HotBot于1996年5月推出,它基于Inktomi技术,并且很快超过了AltaVista,成为第一搜索引擎。

没有一个早期的参与者知道应该如何利用搜索来赢利。他们的资产主要是数百万网络使用者访问搜索引擎的网页而产生的流量,但是所有企业都不知道如何将流量转变为利润。最后,他们演变成为通用的门户网站,相当于网络上的大型购物中心。

同时,雅虎很乐意利用其他公司的搜索技术。首先是Open Text(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分立出来的公司)的技术,然后是AltaVista,紧接着是Inktomi。雅虎的股票于1996年4月上市。在交易的第一个小时里,公司市值达到10亿美元。这对于一个当时收入只有140万美元、亏损64.3万美元的公司来说是不错的。

另外一种网络寻址方式是开放目录专案(原名为Gnuhoo),这是一种公共的网络索引系统,由SUN公司的雇员里奇·斯克伦塔(Rich Skrenta)和鲍勃·特鲁尔(Bob Truel)于1998年6月发布。它是成千上万志愿编辑者的协作成果,最初是仿效Usenet网络。开放目录专案于1998年10月被网景公司收购,并在2000年一度超越了雅虎的目录检索系统。

谷歌公司是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生——拉里·佩奇和出生于俄罗斯的谢尔盖·布林于1998年创建的。他们推出了一个在Linux系统上运行的新的搜索引擎,它是一项1996年开始的研究项目的产物。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已经造成了信息超载,问题在于如何找到真正相关的信息。谷歌根据它们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也就是有多少网页和它们相链接)排列网页。谷歌反对图形用户界面越来越复杂的倾向,谷歌的用户界面是最小的文本。在1999年,谷歌只有8位员工。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是SUN公司的安迪·贝托谢姆。随后在1999年6月,他们从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风险投资公司得到了2500万美元的投资。

在旧金山湾区之外,最重要的一家网络公司或许就是由微软前雇员纳文·詹(Naveen Jain)于1996年3月创建的InfoSpace公司。纳文·詹创建了在线黄页服务,还提供聊天室供用户交流实时的文本信息。

这些公司并没有发明搜索技术。搜索技术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Verity公司是文本文档搜索工具的主要供应商。然而,Verity这类公司尽管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而且向企业出售文本搜索工具而获利匪浅,但是他们忙于维护其老式的应用程序,以至于无暇思考其工具在网络上的应用。从事老式的离线业务的软件公司与从事新的在线业务的软件公司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前者不了解网络,而且事实上也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年长的、经验丰富的、技艺娴熟的、能力出众的专家们往往受到时代的羁绊,历史的车轮则必须要由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来推动。

上线(一)

对互联网兴趣的大爆发意味着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的大爆发。政府以另外一种方式促进了互联网的商业热潮。在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委托四家私营企业创建四个公共网络接入点,来代替政府经营的互联网骨干网。它们是华盛顿的世通公司、旧金山的太平洋贝尔公司、新泽西的斯普林特公司和芝加哥的美瑞泰克科技公司。接着,其他电信巨头带着自己的互联网服务进入市场,它们常常把业务转包给其他小公司。到1995年,美国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超过了100家。用户需要按月付费,有时需要按小时付费。有些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只是在运行的服务器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远程访问的Unix操作系统的外壳。基于《串行线路网络协议(SLIP)》——在拨号上网的线路上中继互联网协议数据包的第一个协议(1988年),还有后来的PPP协议(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中的服务条款,用户会得到一个调制解调器,他们必须通过拨号(有时是长途电话号码)才能连接到互联网服务供应商。

在1995年,主要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有:Uunet(年营业收入接近1亿美元),公司的目标用户是那些愿意每月支付1000美元用于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Netcom(年营业收入5000万美元),它定位于消费者市场,采用比较简单的收费方案——收取400 小时的固定费用,第一年其用户数从零激增到40万个; 此外还有PSINet。同样在1995年,电信巨头AT&T名为WorldNet仿效Netcom的固定收费模式,推出了ISP网络服务,不久之后,太平洋贝尔公司(一家区域电话公司)开始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四大都市圈(旧金山湾区、洛杉矶、萨克拉门托、圣地亚哥)的大部分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美国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在1997年初超过了3000家,还有1000多家成立于接下来的6个月之中。截至2000年,Uunet作为第一家,而且仍然是最大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经营着长达50万千米的光纤和电缆,拥有30%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拨号上网的先驱计算机服务被远远甩在第二位。Metricom公司于1985年在洛斯加托斯创办,它在1994年推出了Ricochet网络,并且为库帕蒂诺的住户提供互联网服务,成为无线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先驱。到1996年,该公司的业务覆盖了整个旧金山湾区。在拨号接入方面,诸如阿拉米达(在奥克兰附近)的Ascend通信公司之类的公司,通过销售拨号接入设备大发其财; 1999年,该公司被朗讯以200亿美元收购。

几乎所有人都需要的一项设备就是调制解调器。US Robotics公司就是一个典范,它决不向行业标准低头。尽管它的调制解调器使用私有协议,但它仍然成为这一行业的翘楚。1997年,3 COM公司以66亿美元收购了US Robotics公司。

基于浏览器的计算技术

除非是在大学或者研究所工作,否则一个人的电子邮件都是由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来经营的。当用户订购了服务,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会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或者多个电子邮件地址。用户需在家用电脑上安装软件,该软件将不时地下载电子邮件信息。从索伦·瓦伊鲁姆(Soren Vejrum)创造的WWWMail开始,人们不断尝试从浏览器获取电子邮件服务。

Hotmail是第一个大赢家。1996年7月,在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家蒂姆·德雷珀的资助下,苹果公司的前硬件工程师沙比尔·巴蒂亚和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创建了Hotmail。它使得用户不再受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约束。Hotmai是一个网站。Hotmail的用户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在网站上查阅邮件。电子邮件已经变得与位置无关。更棒的是电子邮件可以与用户如影随形,因为用户可以在任何有浏览器的地方查阅邮件。它的模式如此便于理解,以至于到1997年12月,在仅仅18个月内,Hotmail就拥有了超过850万名注册用户,Hotmail也因此可以是免费的。微软于1997年12月以大约4亿美元收购了Hotmail。

浏览器的出现所产生的另一个次要的业务就是浏览器的插件程序。插件程序是由他人写的程序,它被纳入浏览器,以增加浏览器本来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可以随意给浏览器插入或去除插件,这样就使浏览器具备了量身定制的功能。宏媒体(Macromedia)公司为网景公司的浏览器“导航者”提供了两个最为流行和最具创新性的插件:1995年的Shockwave,它是Director软件的升级版,用来展示视频; 1996年的Flash Player,它是从FutureWave公司收购来的FutureSplash动画软件的升级版。大部分插件是免费的。

1995年,SUN公司推出了Java语言。它原本是詹姆斯·戈斯林(James Gosling)开发的。Java既是一种优雅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同时又是一台虚拟机。虚拟机的好处是,任何为它编写的应用程序都可以在任何已经移植了虚拟机的物理机上运行。Java基本上再度使用了由Smalltalk语言产生的、在老一代软件工程师之间流行的概念。从语言方面来看,Java语言的近亲是NeXT公司的Objective-C语言。但是,Java专门面向互联网的新世界,一切都是为了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SUN公司无偿放弃了Java语言的权利,网景公司很快就推出了一项服务,来处理包含用Java语言编写的小应用程序的网页。

Java有望成为互联网的世界语言,这一前景是如此诱人,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急忙打造了一个高达1亿美元的基金,投资给Java语言的初创公司。在越来越多的公司的支持下(主要有IBM和甲骨文公司),Java语言确实成了互联网应用的首选语言。互联网日益繁荣,Java语言也随之发展。最终,它开始威胁到C语言已保持十年之久的霸主地位。

Web服务器是一个软件工具,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将万维网中的网页传输(服务)给用户。它是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基础。网景和微软之间的浏览器大战于1995年延伸到了Web服务器领域。当时微软推出了一个免费的附加组件——互联网信息服务器,并将它纳入到NT操作系统,用它来对抗网景公司的价格为5000美元的Web服务器。1995年创办于旧金山的WebLogic公司为Java 2 企业版(J2 EE)推出了一个应用服务器。它在1998年被位于圣何塞的BEA公司收购。BEA公司是由在中国出生的SUN公司前经理庄思浩(Alfred Chuang)所创办的。另一项开创性的Java应用服务器WebObjects,是由史蒂夫·乔布斯的NeXT在1995年推出的。这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建网器材

互联网的许多应用程序所需的工具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1995年在俄勒冈州,Smalltalk开发环境的一位老将,也是软件咨询业的老手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创建了WikiWikiWeb网络,也就是第一个维基网站。这是一本可重复使用的软件编程方法的在线手册,在互联网上由使用者共同维护。很快方方面面的维基百科就产生了。维基是一个在线知识库,由用户群体创建、编辑和维护。用户群体的任何成员都可以通过一个普通的浏览器来修改知识库中任何网页的内容。知识库没有个人作者。随着用户所提供的知识增多,它在不断发展和提升。

同时,一个Unix开发者群体于1996年推出了作为开源软件的阿帕奇(Apache)服务器。该项目继续扩展,并且改进了罗伯特·麦克库尔(Robert McCool)开发的网络服务器;库尔在由政府资助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工作。阿帕奇服务器使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或办公室的计算机上建立一个网站,从而增加了网络上的内容和应用程序的数量。

在1997年,万维网联盟(W3C)推出了XML标准,用于网络上的文件交换。万维网联盟是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蒂姆·伯纳斯-李于1994年10月创办的,是一个有关万维网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由于受到微软的免费浏览器和阿帕奇的免费服务器的压制,1988年,苦苦挣扎的网景公司决定免费开放其浏览器的代码作为开源码,任何人都可以用它来开发一个更好的浏览器。这样就开始了Mozilla项目。这是一个绝地求生的策略。

Hotmail呈指数增长

Hotmail的用户群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媒体公司,它也因此成了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案例。它的两位创始人均为硬件工程师而非软件工程师,这样,他就可以从用户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来提出创意。他们需要一种方法来绕过公司的防火墙,而且还需要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很多软件工程师本来也可以这样做,因为他们对Web技术有足够的了解,然而他们却根本没有提出这个主意,因为他们本人并不需要这样做。Hotmail的创始人本身是硬件工程师,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扎扎实实的产品。软件工程师是艺术家,他们在试验和错误中不断摸索前进,因此不会过多关心他们的产品是否有漏洞(随后总可以修复这些漏洞)。而硬件工程师却承受不起漏洞:每犯一个错误,代价都是巨大的。因此,Hotmail的创始人所推出的产品,随时可供数以百万计的人使用。在前三个月,有大约10万人注册了Hotmail。大多数新软件都需要经过大量的调整才能正确运行,而他们的软件却不需要任何调整。在Hotmail这个案例中,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如同雅虎一样,Hotmail是又一个例证,显示了互联网在通过口碑传播信息方面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力量。作为Hotmail原始业务的电子邮件,也成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传播信息的草根工具。Hotmail的创始人做了两件事来进一步提高其效率。首先,他们为每一封邮件加上了一行标语,邀请收件人加入Hotmail。其次,他们给每一位用户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其中都包含了“hotmail.com”,这样每个收件人即使没有阅读标语也都将知道Hotmail的存在。尽管有助于Hotmail的品牌化,但是如果Hotmail无用或不可用,这两个举措也将无济于事。用户们都在传播着这一福音:有一种更简单、更好、更便宜的方法来发电子邮件。

由于Hotmail的概念(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或网络邮件)非常容易被效仿,许多大得多的公司纷纷效仿Hotmail。然而,Hotmail证明了它是难以企及的。确切地说,这是因为互联网媒体用户的增长迅猛无比,这一点十分独特。Hotmail在这个产业设置标准之前,就创造了一个事实标准。一旦成为一个事实标准,Hotmail这样的初创公司甚至会比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优势迫使大公司在研发和营销上投资数百万美元,花上几年时间来与初创公司相匹敌。这也就间接地使大公司不再试图赶上成功的初创公司,因为即使用惊人的价格去收购这些初创公司也要便宜得多。Rocketmail(它曾为Hotmail打造注册用户目录)先是作为Hotmail的合作伙伴,后来又成为Hotmail的主要竞争对手。最终,雅虎于1997年买下Rocketmail来对抗微软。

最后,Hotmail把赌注押在了广告上,以此作为一种可行的营业收入来源。但是它没能证明这一概念的正确,因为它从来就没有赢利。然而,这意味着朝着证明这一概念又前进了一步。Hotmail的创始人意识到电子邮件在生成点击次数(实际访问做了广告的网站)方面甚至比雅虎更强大。互联网初创公司间接地认识到:广告已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以说营销产品比设计产品需要更多的创造力。该行业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创新的广告载体,例如报纸、点唱机、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互联网热潮来到之时,正是广告业蓬勃发展之际,有线电视的收入在1994年—1995年增长了82%。与其他方式相比,网络还能够提供交互式广告,将客户直接带给商家(也就是通过点击鼠标,进入商家网站)。

大众对广告充满抵触情绪。许多初创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旦他们基于网络的服务开始显示太多的广告,人们便认为他们过于商业化。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初创公司需要来自广告的营业收入,其数量与访问其网站的人数成正比。但另一方面,广告降低了他们网站的吸引力,因此造成访客数量的减少。没有任何广告的网站比有广告的网站更容易赢得互联网公众的信任。然而,互联网公众并不愿意将信任转化为财务上的支持,那些每次访问都要收费的网站甚至比显示广告的网站更难以生存。互联网公众有一种奇怪的心理:他们希望获得没有广告的信息,但他们不愿意以任何其他方式为这些信息付费。对于互联网初创公司来说,好消息是运营成本非常低(Hotmail以4 亿美元被微软收购时,仅有15 名工程师)。

追随“免费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初创公司间接地接受了这一观点:它们真正的产品是用户群。汽车制造商造出汽车,并通过销售汽车赚钱。许多网站提供基于网络的服务,这仅仅是创建庞大的用户群的一个理由。然后,他们把广告位置卖给企业从而赚钱; 那些企业有兴趣向这个用户群出售任何产品或服务,或向此用户群推销其他更多的服务。

网络经济:1995

互联网公司很快就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下面详细阐述几个具体事例。

亚马逊公司:已经迁居西雅图的前华尔街对冲基金主管杰夫·贝索斯在1995年推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书店”——Amazon.com。然而,它不是一家书店,而是一个网站。亚马逊是向传统实体店宣战的经典之作。

克雷格目录(Craigslist.com):由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于1995年在他旧金山的家中创立。它提供了一个地区性的广告平台(最初只为旧金山湾区提供广告服务)。它是免费的,而且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因此它很快就让报纸分类广告相形见绌。它受到广泛的推崇,人们口口相传。纽马克拒绝接受投资和出售公司。

Xing Technology公司:位于南加利福尼亚,它开发出第一个在互联网上传输实况音频和视频的系统StreamWorks。这是一个即时从互联网上下载音频或视频文件,同时进行播放的系统。Xing Technology公司于1999年被RealNetworks公司收购。RealNetworks公司由微软公司前主管罗布·格拉泽(Rob Glaser)于1995年在西雅图创建,它推出了“流媒体”音频软件RealAudio。这两家公司实现了在互联网上直播节目。

Viaweb(雅虎百货):在1995年,居住在纽约的计算机科学家保罗·格雷厄姆和罗伯特·莫里斯创建了Viaweb。这是一个帮助创办网上商店的网站,它使很多人更容易地进入电子商务。这也是第一批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之一:它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浏览器显示的网页链接来控制。Viaweb的作用类似于在X终端上运行X-Windows时的情况,这里的浏览器就相当于X终端。

eBay:1995年,出生于法国的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创立了拍卖网站AuctionWeb(后于1997年更名为eBay)。皮埃尔·奥米迪亚曾在General Magic公司任工程师。他当时的想法是让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进行交易。截至1998年,eBay的拍卖总额达到7.4亿美元。

其他公司则涉足网络电话、安全和网站开发工具。1995年,以色列的VocalTec公司发布了第一个商用网络电话软件,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调度电话呼叫的系统。1995年,凯文·奥康纳(Kevin O’connor)用他在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赚到的钱,创建了互联网广告网络(IAN); 该公司后来收购了纽约的互联网广告代理商Poppe Tyson公司的DoubleClick系统,并保留了这个名称。曾任苹果公司超级卡业务经理、出生于印度的萨米尔·阿罗拉(Samir Arora)于1995年在红木城创建了NetObjects公司,开发帮助人们自建网站的工具。

1995年,在美国只有15%的互联网用户是女性。然而,两名纽约的媒体主管看到女性用户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新媒体中,女性未能得到足够的服务。康迪斯·卡朋特(Candice Carpenter)和南希·埃文斯(Nancy Evans)于1995年6月创建了面向女性的门户网站iVillage。此外,企业律师斯泰西·斯特恩(Stacy Stern)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FindLaw,这是一个与法律信息相关的门户网站,使美国公众第一次容易地接触到判例法。

也有人开始思考将互联网和电视机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在1995年7月,苹果公司和General Magic公司的前雇员史蒂夫·帕尔曼(Steve Perlman)创立了Artemis Research公司,后将其更名为WebTV公司。他希望用定制的硬件和软件制造一个机顶盒,将一台电视机连接到电话线上,再通过一台拨号上网的调制解调器连接到互联网服务,并通过一台“瘦”客户机浏览网页。他的目标是把万维网变成一个家用电器。WebTV的机顶盒由索尼公司和飞利浦公司于1996年9月推出。尽管它不是很成功,但是它率先提出了通过消费电子产品而不是工作站或个人电脑访问万维网的想法。1997年4月,微软收购了WebTV。

互联网热潮也带动了电子学习,斯坦福大学早在20 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创这一领域了。然而,当时的初创公司只有极少数幸存下来。值得一提的是Saba公司,它是由甲骨文公司的主管鲍比·雅兹达尼(Bobby Yazdani)于1997年在红木海岸创办的。

此时,互联网服务的用户是典型的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士,特别是那些伴随着Unix长大的人。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与互联网连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上高速线路,而且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万维网是什么。在1996年有1400万个美国家庭能接入互联网,他们几乎都是拨号上网。即使在1998年,美国的用户数量已飞涨至7500万,绝大多数人仍然使用拨号上网服务。普通百姓仍不愿意使用电子邮件,更不用说复杂的电子商务网站了。许多家庭刚刚开始熟悉电脑。

网络经济:1996—1997

推送技术和订阅模式是万维网的两项不可多得的重要创新。1996年2月,克里斯托弗·哈西特(Christopher Hassett)创建PointCast公司,开始掀起一阵“推送技术风潮”。它的软件从网上收集信息,然后显示在个人电脑上,这与网上冲浪反其道而行之。有了推送技术,软件代理商将信息发送给用户,而不是用户在网上搜索。Marimba公司提供会员制的软件分销,这样用户就可以自动获得应用软件的更新。Marimba公司是从SUN公司的Java部门分离出来的,于1996年成立于山景城。公司的创始人是阿瑟·凡·霍夫(Arthur Van Hoff)和乔纳森·佩恩(Jonathan Payne),吉姆·波利思(Kim Polese)任CEO。

电影业的发展得益于一种叫作Netflix的早期网络订阅模式业务的推动。1997年8月,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在圣何塞和圣塔克鲁兹之间的斯科茨谷创建了Netflix公司。在此之前,他一直通过他的第一个初创公司Pure Software公司向软件程序员销售开发工具。他想通过互联网出租影视节目,最开始是出租DVD。出租DVD曾经是对电影院的直接打击,电影院曾经是20世纪社会生活的支柱之一。Netflix公司再接再厉,甚至省去了DVD商店这一步,让影迷们在网上就可以订购电影。电影仍然需要DVD这一物理载体,但是将被递送到家里。

世界被绘制成地图,而且唾手可得。1997年,微软公司的吉姆·格雷(Jim Gray)和北卡罗莱纳州的Aerial Images公司合作,创建了网上地图服务公司TerraServer,提供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俄罗斯航天局下属的Sovinformsputnik公司的卫星图像。1996年,位于芝加哥的GeoSystems Global公司创立了网上地图服务公司MapQuest,提供地图寻址的服务。在1996年,享有硅图公司盛誉的吉姆·克拉克创建了Healtheon公司,为医疗服务系统开发软件。该软件用于将医疗数据绘制成图。

网络经济:1998—1999

随着技术变得更加可靠,应用程序也变得更加复杂,它们扩展到了广播、书籍和日用品领域。199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巴·帕雷克(Abhay Parekh)创建了FastForward Networks公司,在网络上提供广播和电视节目。同年,NuvoMedia公司在帕洛阿图成立,销售火箭电子书(Rocket eBook)。这是一个平装书大小的手持设备,用来阅读从网上书店下载的数字图书(电子书)。其竞争对手SoftBook Press公司同时推出了另一款电子书阅读器。该公司由Amiga公司的视频游戏大师詹姆斯·萨克斯和出版业的主管汤姆·波默罗伊(Tom Pomeroy)于1996年在门罗帕克创建。两家初创公司最终都被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媒体集团收购。

当公司开始在网络上做生意时,拥有可靠的技术服务来实时显示网页是非常重要的。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丹尼尔·列文(Daniel Lewin)创建了Akamai公司,以将网页内容复制到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服务器上,尽量减少将信息传送到最终用户所花费的时间。

创新的新本质

半导体热潮的兴起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家传奇公司的发展史。仙童半导体公司造就了50多家半导体初创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从事半导体行业的绝大多数硅谷工程师都曾先后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工作过。硅谷半导体产业的历史就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家谱。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一项技术的精益求精。这是一种垂直的技术发展。

苹果、思科、SUN和甲骨文公司的时代是不同的。这股热潮更加多元化。苹果、思科、SUN和甲骨文公司的发明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此外,它们的崛起都没有受到某个显赫的“产业家族”的庇荫。与仙童半导体公司相比,相对较少的初创公司是由苹果、思科、SUN和甲骨文公司的前工程师们创办的,并且这些初创公司很少能够存活或保持独立(Salesforce.com是一个极少数的例外)。这些初创公司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像英特尔这种规模的大公司。它们每个公司的产品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一个垂直的经济链在依赖着它们,但是发展趋势却越来越水平化。

互联网时代完全是水平化的。互联网热潮极其多元化。它不只是某一项技术的精细化,更是将一项技术运用在截然不同领域的许多不同应用之中。数十家网络公司正在探索广阔的前景。一些网络公司把先前的创意加以深化,例如搜索或社交网络,但是大多数网络公司根本没有对以前的应用加以扩展,因为它们第一次在网络上实现这些应用。如果在他们之前还有过别人,那么两组工程师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不存在像仙童半导体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之间的承袭关系。互联网重新定位了硅谷的产业景观,网络公司的热潮主要是在这种新景观之中进行探索,并在其中寻找“金矿”。

网络公司之所以没有像半导体初创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那样刻意去深化以前的发明,一个原因就是到处都是机会。为什么要与现有的网络公司进行竞争呢?另一个原因是外包的出现:深化的工作最好还是留给印度去做。

网络中立性

网络公司热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互联网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虽然没有见诸法律,但是被整个社会所默认——网络必须对任何公司保持中立,并且在应用上百无禁忌。网络就是一条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高速公路。这里没有贵宾车道。无论一个公司规模多么宏大,实力多么雄厚,它用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那个网络,与穷学生用来设置个人网站的网络都是同一个。互联网的思路就是尽量通用化,而且对于应用不做特别的规定。网络公司热潮是一个应用的热潮,而不是平台的热潮。创新进入了应用领域,而平台即使不是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也基本上跟80年代的水平一样。

互联网的中立性推动了应用热潮。首先,这种中立性保障了初创的小互联网公司免于设立实体公司。每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公平的机会,这一点在实体经济中难以实现,因为在实体经济中,大公司有无数的办法来遏制弱小的新公司。

其次,网络允许生产者,也就是网络服务的创造者,直接向消费者也就是网络用户提供其产品。于是,中介就失去了必要性。在传统经济中,用户只能购买由中介决定提供给商家的产品。哪些产品会出现在商店不是由用户决定的,而是由一条从产品规划部门开始一直到商店老板的中介链决定的。互联网省去了整个链条。人们在网络上创造出各种应用,由用户决定哪些将会成功。

在实体店经济中,企业决定销售哪种产品,然后进行宣传。相反,在网络经济中,用户决定使用哪种产品。该产品的市场推广手段就是它的网页,也就是在用户群中产生的口碑。这里没有广告来宣传某个网站,没有推销员上门推销,也没有商店在橱窗中展示产品。

上线(二)

虽然互联网拨号接入服务成倍增长,但拨号接入很慢。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两种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1996年,美国政府做出了有关互联网未来的又一个重要决定。《电信法案》允许有线电视供应商提供互联网服务。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前科学家米洛·梅丁(Milo Medin)和企业界巨子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三世(William Randolph Hearst III)创办了@home。严格来说,它是TCI(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和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创建的合资企业。他们的使命是在1997年第一季度之前为100万个家庭提供宽带互联网。高速电缆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应运而生了。美国西部电信(US West)于1997年在凤凰城推出第一个商用的数字用户线路(DSL)服务。电缆互联网使用的是为有线电视敷设的电缆,数字用户线路服务使用的是普通电话线,二者在当时都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网络时代最明显的受益者是专门从事网络硬件生产的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硅谷三大巨头,即思科公司、3COM公司和海湾网络公司(Bay Networks,由SynOptics公司和Billerica公司合并构成)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0 亿美元。出生于印度、曾就职于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半导体科学家普拉迪普·信德(Pradeep Sindhu)于1996年在桑尼维尔创建了瞻博网络公司,以生产高端路由器直接与思科竞争。瞻博公司在1999年上市,这使它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家市值为49亿美元的公司。

互联网通信的飞速增长也对高速光纤电缆提出了要求——不但要连接研究中心,还要连接数以百万计的普通家庭。

光纤电缆由细玻璃丝制成。光开关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光脉冲。光脉冲通过这些光缆而不是传统的电话线的铜导线传输。光缆的热潮始于1996年,当时美国政府颁布了《电信法案》,解除了对电信市场的管制。此举造成了地方和全球电信公司的激烈竞争,同时,权威人士预测,由于万维网的出现,宽带的需求呈指数上升。

从1992年到2001年,光缆的容量几乎每6个月增加一倍,最终在2001年达到每秒10万亿比特,这绝不是偶然的。1995年从AT&T公司中拆分出来的朗讯公司,以及在1980年部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光纤链路的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共同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1999年,北方电讯和朗讯拥有123 亿美元市场的50%以上份额,该市场相对1998年增长了56%。

甚至连并购也是大手笔。1999年,思科以74 亿美元收购了佩塔卢马(Petaluma)的Cerent公司,成为IT业第三大公司。与此同时,北方电讯在2000年以32.5亿美元收购了桑尼维尔的Xros公司。1988年,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在其铁路沿线安装光纤电缆,并于1995年成立了Qwest公司,将其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至1999年,其营业收入达到39.2亿美元。丹佛的 Aerie Networks 公司在发展的前两年筹得1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Sy-camoreNetworks公司设立于马萨诸塞州,2000年9月的公司市值为291亿美元。

硅谷成为光纤技术的温床之一。在1997年,出生于印度的罗希特·夏尔马(Rohit Sharma)在圣何塞创建了ONI Systems公司。它是从Optivision公司拆分出来的,后来成了第一批上市的光纤技术公司之一。随后大批涌现的光纤技术公司有:山景城的Kestrel Solutions公司、库帕蒂诺的Lightera Networks公司、圣何塞的Calient公司、山景城的Mayan Networks公司、弗里蒙的Amber Networks公司、何塞的Zaffire公司、库帕蒂诺的Luminous Networks公司、桑尼维尔的Luxn公司和其他公司。

光纤电缆突然在全世界大肆泛滥。这种产能过剩不是政府的意志,而是商业上失算的结果,但它确实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从而推动了信息传播业。互联网上出现的光纤热潮,与美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高速公路系统的热潮可以相提并论。它进展神速,又无需纳税人买单。成本是政治性的。大量的光纤基础设施不仅使全美国实现了电子连接,还连接了美国和印度,从而加速了将IT工作外包到印度的进程。

网络文化和网络社会

互联网也开始被应用在文化方面。在线杂志《沙龙》(Salon)于1995年由《旧金山观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前任编辑大卫·塔尔博特(David Talbot)在旧金山创办。1999年4月,《沙龙》收购了炙手可热的全球连线网站。博客是个人经营网站的一种形式,人们在网站上时常发布内容,博客也就相当于网络版的电视谈话节目,或者是报纸上的评论专栏。1998年,《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的社论作家鲍勃·萨默比(Bob Somerby)创办了第一个重要的政治博客——《每日一吼》(The Daily Howler)。1997年9月,罗布·马尔达推出Slashdot网站,迎合开源爱好者的需要。Slashdot网站是第一个新闻总汇网站,它提供其他网站或杂志上发表的新闻报道的索引。

由网络空间营造的虚拟社区,以及自诞生以来日趋成熟的虚拟技术,这两者的交融让人类学家兴奋不已。1994年,罗恩·布里特维奇(Ron Britvich)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创建了网站Webworld,后来将其改名为AlphaWorld,然后再次将其更名为Active Worlds。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交流、旅行和建造房屋。布鲁斯·达摩(Bruce Damer)以前是洛杉矶Elixir团队的成员。他们受到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公社的启发,在硅谷南部的圣塔克鲁兹山区购买了一个牧场,于1994年创办了Contact Consortium公司。1996年,在这个牧场里产生了三维的虚拟现实场景,例如一个虚拟的小镇(舍伍德森林)和一所虚拟的大学(The U)。

变化无常之百态

硅谷真正的、非虚拟的社会的特点就是,各个层面上的变化无常。人们来去匆匆,公司生生死死。这个无常的社会创造出来的景观都没有纪念意义,甚至连富人都不关心建立丰碑。在一个没有伟大建筑物的地方,一家公司的招牌就可能成为一座地标。建筑物将会被拆除,所以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像以前所有的文明一样去建造能够与世长存的建筑物。

世界的这种“扁平化”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矛盾现象:硅谷的伟大没有看得见的表征。硅谷的伟大是由那些在公司办公室中设计、在人所不知的实验室中制造出来的产品定义的。人们可以从书上阅知硅谷为什么如此伟大,但没有任何外在的表现证明这一点。英特尔、惠普、甲骨文和苹果的办公楼几乎不为人知。迪拜的摩天大楼一个接一个拔地而起,罗马和大英帝国也留下了无数的公共建筑以庆祝他们的胜利。相比之下,硅谷甚至没有一座像美国任何中型城市引以为豪的那种地标性建筑,比如西雅图的太空针塔,或者圣路易斯的拱门。硅谷的历史建筑之旅就是参观车库和办公室。硅谷是“内秀”的,而不是“外慧”的。

这并不是富人和公司不愿意花钱。他们确实花了。在20世纪90年代,硅谷为慈善事业贡献了十亿多美元。然而,这种贡献最典型的形式是乐善好施。公司或个人更有可能花一大笔钱在一个项目上(无论是帮助非洲的穷人还是帮助一个当地的机构),而不是建造一座建筑物。这一切都是无常心态的一部分:一个项目并不依赖它的物理位置。

事实上,公民生活常常是由慈善事业造成的,而不是由政府策划的。硅谷最初的起因是一项慈善的举动,而不是政府的计划,斯坦福大学就是例证。

泡沫交易

网络初创公司中到处可见的商业模式是要成为流行和“酷”的公司,但是未必赚钱。网络公司追求的是市场份额而不是利润。换句话说,竞争是为了赢得尽可能多的用户,通常是通过提供免费服务,希望大量的用户最终也将带来营业收入。因此,典型的网络公司都是在净亏损的状况下经营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真正有一个如何赚钱的计划。他们大多数都在设想,某一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趋势明显是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收取在线服务的费用。例如网景公司在1998年1月开始免费提供Navigator浏览器。一种不同的赢利途径开始被网络公司采用,就是在其网站上出售广告空间,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5月创办的地球村。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旧金山湾区有1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五个最突出的是:Accel合伙公司、凯鹏华盈、交叉点创投、红杉资本公司和汉鼎。1998年,中国台湾的电脑制造商宏碁公司创立了宏碁创投公司,向硅谷的初创公司投资。

软件公司的新浪潮进一步改变了硅谷的人口结构,大量亚洲人才涌入硅谷。至1998年,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经营着硅谷25%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创造的销售额达168亿美元,创造了58000个就业机会。但是,泡沫越来越大。1998年11月,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公司收购,这对网络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本文地址: , 转载请注明◆
◆评论问题: https://jerkwin.herokuapp.com/category/3/博客, 欢迎留言◆


前一篇: 
后一篇: 

访问人次(2015年7月 9日起): | 最后更新: 2024-04-16 06:38:20 UTC | 版权所有 © 2008 - 2024 Jerk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