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创业者:软件、存储设备、Unix、生物科技、另类音乐和精神(1976—1980)
软件的价值
苹果电脑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愿景是创造一种电脑,它可以成为一个家用电器。不过,苹果II仍然像多数基于微处理器的小型电脑一样,是发烧友喜欢的一个新奇玩意儿。它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家电,但它变成了同样流行的东西:一件办公用品。这个转变并不是来自苹果电脑的硬件创意,而是来自软件。1979年,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丹·布里克林(Dan Bricklin)和他的朋友鲍勃·弗兰克斯顿(Bob Frankston)交付了第一个用于个人电脑的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这才是苹果II的销售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刻。
软件的应用给个人电脑市场带来了巨变:从卖给发烧友的数千台变成了卖给社会大众的数百万台。苹果II的内存仅有64KB,应用程序可用的储存空间只有48KB,其中VisiCalc就占了32 KB。第二年,苹果公司上市,它公开募集的资金创纪录地达到了13亿美元,创造了更多的隔夜百万富翁。VisiCalc被装入Tandy的TRS–80、Commodore PET和Atari 800 等电脑,成为第一个与电脑厂商无关的主要应用程序。Tandy公司深悟软件的价值,它的TRS–80电脑装备着前所未见的软件库(有很多游戏软件,但也有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
软件公司倒好像不明白软件的价值。布里克林和弗兰克斯顿在波士顿成立了软件艺术公司(Software Arts),要把他们原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Multics系统上开发的VisiValc原型商业化,并且自掏腰包。但他们的公司从未出售其产品。他们把它交给一个出版商丹尼尔·菲尔斯拉(Daniel Fylstra)的个人软件公司(Personal Software)(后更名为VisiCorp公司),由它给他们支付版权费。最终,这导致了一场法律纠纷,间接地让竞争对手压倒了VisiCalc。布里克林和弗兰克斯顿从未寻找过风险投资以促进他们的业务。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慧眼独具。就像IBM的一位前董事长曾经预言计算机的市场很小那样,1977年,DEC的创办人肯尼斯·奥尔森(Kenneth Olsen)声称:“没有理由认为,任何人都希望家里有一台计算机。”
半导体前进的步伐
与此同时,微处理器的战争仍酣。1979年6月,英特尔推出了16位的8088 微处理器(含29000个晶体管); 1979年9月,摩托罗拉推出了16位的68000微处理器(含68000个晶体管)。在两者之间,桑那公司推出的16位Z8000微处理器只有17500个晶体管。同时,DRAM的销售一飞冲天。英特尔让一位软件工程师斯蒂芬·摩斯(Stephen Morse)设计8086芯片(最终在1978年6月推出),这是第一次从软件的角度来设计微处理器。
更强大的外国制造商进入了芯片市场。1974年,芯片的容量已经达到4KB,1975年则达到了16 KB。1977年,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从业人员为27000人。到了1979年,有16家公司销售16KB的DRAM,其中5家公司在日本。
半导体技术的进展不再是头条新闻,但是它仍然发展迅速。到1980年,集成电路(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美国制造)可集成10万个分立元件。1978年,英特尔公司的乔治·珀列格斯(George Perlegos)研制了E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Intel 2816。它基本上是一个EPROM,但擦除时并不需要从计算机中取出。
在1977年,各种存储芯片市场是微处理器市场规模的两倍。这两个市场合并的总量已经从1974年的2500万美元增长到1979年的5.5亿美元。然而,电脑是否将成为微处理器的主要市场,这一点目前尚不明显。1978年,半导体行业销售了1400万个微处理器,但是只制造了20万台个人电脑。绝大多数微处理器进入了各种家电产品、计算器和控制器。日本的大商社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
这个时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富有创业精神的中国移民创办了大量硬件公司,他们都在硅谷一些最先进的实验室接受过训练。他们创办的公司有:陈文的压缩实验室(CLI,1976),制造视频会议和数字电视元件; 罗伊·楠本(Roy Kusumoto)和陈文雄(Winston Chen)的旭电公司(Solectron,苗比达,1977),制造印刷电路板; 臧大化(David Tsang)的数据技术公司(DTC,苗比达,1979),制造软硬磁盘驱动器; 林思齐(David Lam)的Lam Research公司(弗里蒙,1980),研发芯片制造设备(“蚀刻”加工); 赵骏(Chun Chiu)、李慈伟(Tsu-Wei Lee)和黄复(Fu Huang)的集成器件技术公司(IDT,圣何塞,1980); 埃德蒙·孙(Edmund Sun)、王驰新(Chi-Shin Wang)和戈德弗里·方(Godfrey Fong)的Weitek公司(圣何塞,1981),制造高端电脑芯片; 光纤技术的先驱施明(Ming Shih)的E-Tek公司(圣何塞,1983); 陈途(Tu Chen)的Komag公司,从事磁盘制造(苗比达,1983)。
存储数据业务
研究如何存储数据的公司正在开辟另一条战线。更多的计算机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存储。显而易见,数据存储行业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多数第一代微型计算机都用盒式录音带作为数据存储,其中包括苹果II型,无线电小铺(Radio Shack)的TRS–80 电脑和准将电脑公司的PET电脑。软盘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阿兰·舒加特(Alan Shugart)开发出较小的软盘之后(最开始在1976年用于王安电脑)。第一个生产“磁盘”的是Dysan公司,由诺曼·迪翁(Norman Dion)于1973年在圣塔克拉拉创办。
个人电脑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日益增长,需要越来越多的软磁盘。曾经在Memorex公司的舒加特手下工作过的菲尼斯·康纳(Finis Conner)有了一个主意,他要制造一个与Dysan软磁盘尺寸相同的固定刚性硬盘,此盘具有高性能和大容量,相当于很多个软盘驱动器。舒加特和康纳于1979年12月在圣何塞南面的斯科特谷(Scotts Valley)成立了舒加特技术公司,后来改名为希捷(Seagate)技术公司,由Dysan提供资金。1980年,希捷推出了第一个个人电脑用的硬盘驱动器(容量为5MB),很快,硬盘驱动器就极大地改进了小电脑的可用性。同年,索尼公司推出了双面双密度的3.5英寸软盘,容量为875 KB。
希捷公司还发布了一个计算机接口的规格,让用户可以为同一台个人电脑连接不同的外围设备,这就是独立于设备的“并行”接口。他们把它命名为舒加特联营公司系统接口(SASI),后来当它成为行业标准时,又改名为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1981年,SASI项目的经理拉里·鲍彻(Larry Boucher)退出希捷公司,并带走了希捷的几位工程师,在圣何塞以北的苗比达创办了Adaptec公司。这件事让舒加特回忆起自己在1969年离开IBM的经历。Adaptec专门制造电脑卡(工厂在新加坡),以解决个人电脑的输入/输出瓶颈问题,随着电脑必须应对越来越大的数据流量,这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只有存储数据是不够的。同样重要的是保证这些数据交换的可靠性。由于电脑很容易死机,交易的可靠性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尤其在金融交易领域更是如此。惠普公司前雇员詹姆斯·特里比格(James Treybig)说服了一些惠普的工程师一起从事一种容错电脑的开发,在库帕蒂诺创办了天腾电脑公司。1976年,他们提交了第一台产品Tandem 16 电脑,它基于一片来自HP3000的CPU,使用专用的操作系统。好几片这样的CPU一起工作,如果一个坏了,其他的仍能继续工作。天腾服务器对于银行从事的关键业务的应用是很理想的。天腾电脑对容错计算机的垄断至少持续到1982年。
数字通信业的指数级增长引起了加密领域的快速扩张。最紧迫的问题是确保双方远距离通信的安全,他们双方以前素未谋面,在数据通信开始前也不能私下交换密钥。这个问题在1976年得到了解决:斯坦福大学的惠特菲尔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和马丁·赫尔曼(Martin Hellman)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拉尔夫·梅克尔(Ralph Merkle)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公共密钥加密(PKI)的时代。第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以色列密码学家阿迪·沙米尔(Adi Shamir)发明了RSA算法,给PKI加上了数字签名。
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产生了更大的数据库,这反过来又需要更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原来是芝加哥一名退学的学生,1966年来到了加州,曾在红木城的安派克斯公司工作。他曾作为一个编程员参加了代号为“甲骨文”的数据库管理项目,该项目是为中央情报局(CIA)所做,他的老板鲍勃·迈纳(Bob Miner)是一个中东移民的儿子。1977年8月,鲍勃·迈纳和埃德·奥茨(Ed Oates,原来安派克斯公司的同事,目前在Memorex公司)成立了软件开发实验室,以便由拉里·埃里森帮忙得到他的新雇主精密仪器公司(PI)的一份软件咨询合同。精密仪器公司也是一家磁带机制造商,公司设在圣卡洛斯,主要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海军服务。新公司软件开发实验室就使用精密仪器公司在圣塔克拉拉的办公室。当埃里森加入后,他把公司的方向转向开发SQL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类似于IBM不久前在圣何塞推出的系统,但是用于小型机。迈纳和他的第四个员工布鲁斯·斯科特(Bruce Scott,迈纳在安派克斯团队的另一位同事)使用PDP–11机上的汇编语言写了其中大部分程序。这个公司很快就改名为关系型软件公司,并搬到了门罗帕克。1978年,中央情报局买下其第一个产品的原型。1979年,关系型软件公司正式交付了第一个商用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1982年,公司再次改名为甲骨文公司。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迈克尔·斯通布雷克在1979年展示了他的关系型数据库Ingres,这是一个与Oracle相抗衡的项目。实际上,Ingres看起来就像是IBM的SystemR的变种,它为DEC系列小型机所用,运行的是Unix操作系统。它跟伯克利的Unix(BSD)一样,是一个代码开放系统。不到一年,Ingres就被全国许多高校采用,成了第一个可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IBM的不对外使用)。1980年,斯通布雷克自己创办了关系型技术公司,后改名为Ingres公司,以推销该系统。就在同一年,罗杰·锡普尔(Roger Sippl)和劳拉·金(Laura King)完成了一个实验性的关系型数据库,并在门罗帕克创办了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公司,后来改名为 Informix 公司。1984年,斯通布雷克的学生——知名的有马克·霍夫曼(Mark Hoffman)和鲍勃·爱泼斯坦(Bob Epstein)等人,在伯克利创办了Systemware公司,后改名为Sybase公司。
所有这些初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没有针对大型电脑这个巨大的市场。他们针对的是较小的小型机市场,尤其是那些运行Unix操作系统的机器。IBM公司的IMS在大型计算机数据库市场上独领风骚,但是IBM未能很好利用其圣何塞实验室开发的System。1983年,IBM终于发布了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2 ,但只在其大型机平台上运行。IBM仍然对小型的计算机不感兴趣。这使得甲骨文、Sybase和Informix能够抢占小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市场。
早期的电信和网络
还处于襁褓阶段的其他行业是电信业。首先令硅谷在电信业扬名的可能要算ROLM公司了,该公司由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学生创办。1976年,他们推出了一台数字交换机 CBX(电脑化分机交换机),这是一台基于电脑的专用分机交换机,它成功地与北方电讯(Nortel)和AT&T的产品进行了竞争。在此期间,位于伯林盖姆(Burlingame)的南太平洋铁路的分公司——南太平洋通信公司改名为Sprint(意为交换的专用的网络通信),这是一家从1972年起就出售专用电话服务的公司。它在伯林盖姆的实验室是电信技术诀窍早期的又一个源泉。Sprint公司后来被GTE兼并,最终又卖给了堪萨斯州的联合电讯公司(United Telecom of Kansas)。
网络业开始起飞了。1979年,以太网的发明者鲍勃·梅特卡夫离开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在圣塔克拉拉创办了3 COM公司(计算机、通信和兼容性)。他的想法是给个人电脑制造商提供以太网的转接卡,以便企业能把所有的个人电脑都连接到一个局域网上。1979年,桑那公司的联合创办人拉尔夫·翁格曼和该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查理·巴斯(Charlie Bass)在圣塔克拉拉创办了翁格曼-巴斯公司,专门研究局域网,尤其是以太网技术。
在此期间,1977年,在佐治亚州国家数据公司工作的一名发烧友丹尼斯·海耶斯(Dennis Hayes)正在进行一个项目,为银行客户开发一个调制解调器供电子转账和信用卡授权之用。他开始为个人电脑研制一台调制解调器。他创造了一个装置,可以进行模拟-数字信号的转换,从而使个人电脑可以通过电话线接收和发送数据。不久他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海耶斯微型计算机产品公司,并发表了产品 Micromodem100 ,其传输速度为110~300位/秒(波特)。这台调制解调器比那些大型计算机使用的调制解调器简单,也便宜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它集成了调制解调器应有的所有功能。1980年,得州仪器也推出了一台300波特的调制解调器TI 99/4。
然而,所有计算机网络之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为人知。1980年,阿帕网已经有了43万个用户,他们每年交换近1亿封电子邮件。这一年,Usenet诞生了,它是一个基于阿帕网的系统,分成不同“新闻小组”进行讨论。它最初是由杜克大学的两个学生汤姆·特拉斯科特(Tom Truscott)和吉姆·埃利斯(Jim Ellis)发明。它所用的协议叫作UUCP(Unix-Unix复制),该协议是AT&T的贝尔实验室的迈克·莱斯克(Mike Lesk)在1978年写的,供传输文件、交换电子邮件和执行远程命令之用。尽管阿帕网的使用者快速增长,当时并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潜在的业务。
1977年,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同斯坦福研究所紧密合作,选定在旧金山湾区架设一个“数据包”无线电网络Prnet,以便能够和阿帕网的节点交换数据。这是电脑网络无线时代的开端。1980年12月,在经过加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的实验之后,汉克·马格努斯基(Hank Magnuski)在旧金山架设了一个业余电台用做数据广播,AmPrnet 就此诞生了。通用市场上的首个无线产品直到10年后才面市,但是无独有偶,它也是出自一家加拿大公司Telesystems以及一家湾区公司Proxim(1984年成立于桑尼维尔)。
视频游戏
电脑也开始对游戏和娱乐业产生影响。雅达利(Atari)2600家用视频游戏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雅达利公司赢得市场的半壁江山。1980年,雅达利聘用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艾伦·凯负责其产品计算机图像的开发。
游戏软件产业是由Broderbund公司引进湾区的,该公司是发烧友道格·卡尔顿(Doug Carlston)和加里·卡尔顿(Cary Carcson)于1979年为TRS–80电脑写了名为《银河帝国》的游戏之后创办的。这是在资深的游戏设计师西角友宏(Toshihiro Nishikado)制作了风靡一时的视频游戏《太空入侵者》之后一年的事,日本的第一个街机游戏就是西角友宏在1973年开发的。1980年,《太空入侵者》被移植到雅达利2600型游戏机上,它打破了所有的销售纪录,引发了人们对家用视频游戏机的需求,使街机游戏遭到淘汰。《银河帝国》也随之蓬勃发展。
发烧友们也不断创新微处理器的用途。例如,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戴维·史密斯(Dave Smith)曾开了一家公司做音乐合成器,他在1977年推出第一个基于微处理器的乐器“先知5号”,这也是第一个复调的可编程合成器。戴维·史密斯也提出了“乐器数字接口”的概念,从而产生了MIDI标准(1983年),使乐器得以和计算机相连接。1978年,得州仪器推出了第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TMS5100 ,这为多媒体世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曾经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帮沃兹尼亚克组装了第一台苹果电脑的苹果公司最早的员工之一丹尼尔·科特克(Daniel Kottke),也组装了一台便携式苹果电脑(1980年)供自己作曲和播放音乐之用。
用户友好性
在开发用户友好的计算机方面,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独自做出了重大贡献。施乐公司从来没有把这方面的成果进行商品化销售,而是捐赠给了世界各地的大学。这有助于带动后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的项目,如斯坦福大学网络工作站(SUN)。1979年,史蒂夫·乔布斯在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参观了Alto电脑对外的第一次演示,他认识到鼠标器驱动的图形用户界面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施乐公司在1981年4月终于推出了8010之星信息系统,把一个鼠标、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一台激光打印机、一个以太网卡、一个面向对象的环境(Smalltalk),与文字处理和出版软件集成在一起。这台电脑的编程运用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即“模型-视图-控制器”的方法,这是由挪威教授特里夫·雷因斯高(Trygve Reenskaug)于1979年首先提出的。施乐硅谷研发中心也对便携式电脑做了尝试,于1976年推出了NoteTaker,但从未进行商业销售。这台电脑由包括阿德勒·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在内的团队进行开发,基本上实践了艾伦·凯提出的Dynabook的概念。1977年,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曾为为施乐公司管理层做了一次名为“未来之日”的展示,展示了研发中心所有的研究成果。尽管这些工业样机的展示十分壮观,但管理层决定施乐应当继续专注于文件处理技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人才向着硅谷其他初创公司的流动也由此而开始。
计算机图形开始实现商业化。1979年,电影制片人乔治·卢卡斯聘请埃德·卡特莫尔(Ed Catmull)在圣拉菲尔(San Rafael)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为旧金山的卢卡斯电影公司开发电影动画。卡特莫尔毕业于犹他大学,师从伊凡·萨瑟兰(Ivan Sutherland)。1975年,他为纽约理工学院建立了计算机图形实验室,为电影《未来世界》中的场景创造了计算机动画(1976年),这是有史以来首次运用三维电脑图形。他制作的电影后来催生了Pixar影片公司。
20世纪80年代,人们也见证了第一个计算机图形影视制作室的诞生。1980年。拉尔·罗森达尔(Carl Rosendahl)在自己的车库里开办了太平洋数据影像公司(PDI),理查德·庄(Richard Chuang)和格伦·恩提斯(Glenn Entis)创造了一个三维软件平台(最初在一台DEC的PDP–11机上运行)。这就把太平洋数据影像公司变成了第一家大量制造电脑动画的公司,最开始是为电视台,后来也为故事影片提供电脑动画。
湾区也是对人工智能展开激烈辩论的中心。1950年,阿兰·图灵曾经发问:“什么时候可以说电脑有了智慧?”1980年,伯克利的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回答说:“永远不会。”塞尔带头攻击人工智能的基本前提假设。然而就在同一年,斯坦福大学的埃德·费根鲍姆和其他人一起创办了IntelliGenetics公司(后来更名为Intellicorp),这是一个早期的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初创公司,也是利用斯坦福大学开创的“专家系统”来赚钱的许多公司中的第一家。法国企业集团斯伦贝谢公司(Schlumberger)在1979年收购了整个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也包括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并在第二年从斯坦福研究所聘用了彼得·哈特(Peter Hart),建立了仙童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FLAIR),后来又更名为斯伦贝谢公司帕洛阿图研究中心(SPAR),这明显是借鉴了施乐公司硅谷研究中心(PARC)的名称。
Unix的一代
投注在Unix操作系统是一场赌博。占主导地位的电脑公司IBM无意采纳别人的操作系统。贝尔实验室的东家AT&T则把Unix提供给任何想使用它的人。但是主流的计算机制造商没兴趣使用一个所有竞争对手都可以使用的操作系统。
Unix的绝大多数用户分布在贝尔实验室和世界各地的大学。学校收到这个操作系统的源代码以后,就开始研究出它的变种和扩展版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在1974年收到过一份Unix的拷贝。伯克利的校友比尔·乔伊(Bill Joy)搞出了他们的Unix版本,叫作“伯克利软件配置”(BSD),在3年之内风行校外。1978年,BSD的第二版包含了乔伊自己写的两个更受欢迎的软件:VI文本编辑器和C Shell。伯克利把Unix操作系统变得很容易被其他大学甚至公司所采用,Unix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易于移植的操作系统。但是,当时绝大多数使用 Unix 的机器是 PDP–11 小型机。1980年,前哈佛大学教授比尔·拉杜切尔(Bill Raduchel)在硅谷创办的Onyx公司终于产生了把Unix用在微型机上的想法。Onyx C8002电脑基于Zilog的Z8000微处理器,有256 KB内存和一个10 MB的硬盘,售价11000美元,成为PDP–11机的一个廉价的替代机。接下来有同一年问世的阿波罗电脑(Apollo),1981年的SUN Microsystems公司和1982年的硅图公司的产品。
咨询和软件公司应运而生,Unix 的一个主要支持者出现了。1979年,拉里·米切尔(Larry Michels)创办了第一个Unix咨询公司——圣塔克鲁兹操作系统公司(SCO)。这是对产业界尚无重要支持者的一个操作系统投下的另一张重要的信任票。1980年,微软发布了Xenix操作系统,这是专为Intel 8086、ZilogZ8000和摩托罗拉M68000微处理器而写的Unix版本,只是缺少杀手级的应用。这时美国政府来帮忙了。1980年,当需要在阿帕网上采用新的通信协议TCP/IP,以便把更多种类的计算机联网时,国防先进研究项目署决定不用DEC机器(这本来就是一个明显的选择),而选择了Unix操作系统,主要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之前,互联网领域和Unix领域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在此之后两者开始合流。国防先进研究项目署决定把网络的节点落在操作系统层面上,而不是在硬件层面上进行统一,这一决定对Unix有着重要意义。
Unix领域的成员主要来自学术界。几乎所有Unix的使用者都在高校培训过,而对贝尔实验室代码的所有改进都出自高校。然而,Unix群体很快就展现了“反传统文化”的能量,这正是对那些发明了个人计算机电脑发烧友的能量的写照。
Unix的处境,是一种技术被电脑大厂商忽视,而落入一个另类的小群体手中的又一个例子。他们没有可资利用的财力、技术和电脑业的营销服务基础。当然,这次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大学在当地对这个群体的吸引力超过了杂志、俱乐部或者商铺。互联网起了20世纪70年代杂志所起的作用,把另类的思想传遍全国。另一个区别在于,Unix的创造者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科学家,而不只是车库里的工程师(因此有“Unix大师”之称,而不说平淡无奇的“发烧友”)。但是,正像发烧友们一样,Unix的使用者形成了一股反传统文化的潮流,重现了20世纪60年代反传统文化的行为和诉求。两个运动都建立在不认同和反体制的情绪之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电脑和Unix两者对这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一个媒体抑制个人表现的时代里,它们成了一种个人表达的工具。
无论在个人电脑还是在互联网领域,发明创造的发生不足为奇,因为它是可行的,而且它有市场。但令人好奇的是它要用多少时间。商业的权势集团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惰性,它千方百计地推迟那些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自上而下看,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到20世纪60年代,政府的资助加速了创新,而70年代的计算机大公司却在策划扼杀自己业务领域之外的创新。
资本的有形之手
因为两个重要的政府决策,到20世纪70年代末,可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数额大大增加了。第一,风险投资更具吸引力。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税收法案》,资本利得税率从49.5%减少到28%。第二,更重要的是,在1979年,政府放松了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限制,使之能够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投资回报率也许同样重要。1978年1月,阿瑟·洛克给苹果电脑投资了不到6万美元,到1980年12月苹果上市时,收获了将近2200万美元。克莱纳-珀金斯公司能一连好几年为其高科技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支付40%的回报。湾区风险投资公司的大本营开始从旧金山迁移到门罗帕克沙丘路3000 号,这里有一些低矮的木质建筑,离斯坦福工业园仅几个街区。几年里,又有好几个风险基金成立,东海岸的一些基金也在此开设了办公室。
政府的无形之手
政府的开支也以无形的方式提供了帮助。1977年,美国国防部聘用了前电磁系统实验室(ESL)的创办人比尔·佩里(Bill Perry)来领导其科研和工程实验室。美国刚刚打输了越南战争,一个接着一个的国家同苏联签订了友好条约。美国政府觉得,美国可能在一场常规战争中输给苏联,就把击败苏联惟一的希望寄托在了由电脑控制的新一代武器上,在这方面苏联远远落在后面。此后的4年里,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的预算有了急剧增长,产生了一些高科技军事项目:B–2隐形轰炸机、Jstars监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三叉戟”潜艇和“战斧”巡航导弹。许多这样的项目依赖于硅谷开发的技术。
生物技术
随着基因泰克公司的创立,湾区的生物技术时代真正地到来了。1976年4月,DNA重组技术(或叫作基因融合)的共同发明人赫伯特·博耶尔(Herbert Boyer)和时年28岁的风险投资家罗伯特·斯万森(Robert Swanson)创办了基因泰克公司。斯万森在门罗帕克的克莱纳-珀金斯公司内设了办公室。他们把实验分包给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和位于帕萨迪纳(Pasadena)的加州理工学院,以基因工程方法制造药物。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理查德·施勒(Richard Scheller)成为基因泰克最早的员工之一。基因技术公司的第一次成功是在1977年,当时他们在细菌中培养出一种人体激素(生长抑素),第一次用人工合成的重组基因克隆了一种蛋白。1978年,基因泰克公司和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生产出人胰岛素; 一年后它又克隆了人类生长激素。
生物科技始于用细菌生产人类蛋白。1977年,有人在该领域再次取得重大进步,当时英国剑桥大学的弗雷德·桑格(Fred Sanger)研究出一种给DNA分子(染色体)“排序”的方法,即破译了一个DNA分子的组成的排序方法,这跟破译电脑信息字符的排序没有多大区别。另一种方法是哈佛大学沃尔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团队发明的。他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合作,于1978年在日内瓦创办了Biogen公司。1979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理论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组的沃尔特·戈德(Walter Goad)设立了洛斯阿拉莫斯排序数据库,以从各种有机物及其蛋白的转化中收集所有已知的基因序列(基本上是一个基因及其功能的目录)。戈德聘用了Bolt Beranek and Newman咨询公司(BBN),这就是参与创建了互联网的那家公司。
在那些年里,美国东西海岸更多的生物技术公司浮出水面。1979年,曾在惠普实验室的一个医疗仪器团队任经理的山姆·伊莱特(Sam Eletr)在福斯特(Foster)市创办了GeneCo公司,就在甲骨文公司附近,后来更名为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 Biosystems)。该公司制造生物技术仪器,第一个产品是蛋白质测序仪,后来是DNA合成仪器。在湾区,其他著名的公司还有Calgene公司,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们在1980年创办,以及由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于1981年在埃默里尔维成立的凯龙公司。
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打开了创办生物技术公司的闸门。1980年,它裁决生物材料(具“生命形态”)可以申请专利。由于这些在科学和法律方面的进步,湾区的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Cetus于1981年上市,筹集到创纪录的1.08 亿美元资金。1983年,卡莉·穆利斯(Kary Mullis)在Cetu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一种能够放大DNA的工艺,即产生一种DNA序列的很多拷贝。
在湾区之外,在重组DNA技术方面最成功的公司也许就是洛杉矶的应用分子遗传学公司[后来公司简称为安进公司(Amgen)]。公司由4名风险投资家于1980年4月建立,他们从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聘请了一流的科学家团队。1983年,中国台湾出生的生理学家林富权克隆了仓鼠卵巢细胞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通称为EPO),后来以Epogen为名获得专利。两年后,拉里·索萨(Larry Souza)克隆了另一种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来以Neupogen为名获得了专利。
文化和社会
在计算机产业繁荣的同时,湾区的文化生活也在蓬勃发展。以主流文化的标准来看,它仍然相当古怪。居民乐团(The Resident)以他们稀奇古怪的演出和经过制作的长篇祈祷,开启了摇滚乐的新浪潮。1976年,威廉·阿克曼(William Ackerman)开办了温德姆·希尔唱片公司(Windham Hill),以倡导新流派的器乐即“新时代”音乐。它是一个“新时代”运动的伴音,这个运动为新的雅皮士们(年轻的都市专业人士)提供了埃萨林的“人类潜能运动”和嬉皮士一代的精神元素的最新版本,从而创造了一种另类精神的亚文化,它倡导禅学的沉思打坐、占星术研究、超感知力量、水晶疗法和整体医疗。与此同时,朋克摇滚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在此它演变成一种特别粗鲁和狂暴的形式,最著名的是“死去的肯尼迪”(Dead Kennedys)硬核朋克乐队。这时,同性恋群体却对迪斯科音乐颇为赏光。朋克摇滚以马布海花园(Mabuhay Gardens,位于百老汇大街上)为大本营,而迪斯科音乐则以I-Beam夜总会为家(在海特-阿什布瑞社区)。
音乐以外的艺术家们也干得不错。1976年,剧作家山姆·谢帕德(Sam Shepard)搬到了旧金山,在魔幻剧场(Magic Theatre)工作。在1945年签署联合国宪章的原址,于1977年成立了赫布斯特剧院(Herbst Theatre)。乔治·科茨(George Coates)在1977年创办了自己的多媒体剧团“表演作坊”。1978年,马克·鲍林(Mark Pauline)创办了“生存研究实验室”,用特制的各种机器装置进行演出。1980年,索尼娅·拉波波特(Sonya Rapoport)的交互式音频/视觉装置作品《我梳妆台上的对象》举行了首演。
慈善事业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1979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前Syntex公司的科学家卡尔·杰拉西(Carl Djerassi)在斯坦福大学西面的圣塔克鲁兹购买土地,并开设了杰拉西艺术家驻村计划。该计划将吸引几十位世界级的艺术家在森林里搞雕塑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翰·罗斯克兰斯(John Rosekrans)在伍德赛德自家的宽阔的地块上设立了拉尼米德雕塑农庄(Runnymede),收购了160多个室外单体雕塑。
湾区是一个宽容却很乏味的地方。旧金山市监事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在1977年成为美国第一位担任公职的公开的同性恋男子。同时,硅谷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主要的娱乐场所是大美国游乐园,它于1976年在圣塔克拉拉开业。硅谷的其余部分就是一些大型商场和平淡无奇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