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数据库霸主:拉里·埃里森和甲骨文公司(1977—2013)
卖数据库给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1977年,3名离经叛道的软件工程师——拉里·埃里森、鲍勃·迈纳(Bob Miner)和埃德·奥茨(Ed Oates)创办了软件开发实验室。他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产品“Oracle 1”。他们的用户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他们有着为政府机构设计定制的数据库程序的丰富经验。在他们为一家叫作Omex的公司做了一些咨询工作后,迈纳和埃里森说服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把一项价值5万美元的烂尾合同承包给他们,以建立一个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让企业用户能够使用公共特征(一套关系)来匹配数据。正如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中所实现的那样,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存储数据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内容包括财务记录、制造和物流资料、人事数据、互联网的所有文档以及其他信息等。它已成为全球技术基础设施的心脏。例如,存有一个城镇所有不动产交易信息的一套数据可以按许多不同的方法组合:按交易发生的年代、按交易价格、按买家的姓名等。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能使一个单位永久性地存储海量数据。
甲骨文的数据库是电子世界的灵魂。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情况:2001年,《财富》100强公司中,有98家依靠甲骨文软件来管理它们的信息。每当有人使用信用卡、买机票、预订旅馆房间、从各种产品目录中买东西、浏览互联网、用谷歌或雅虎进行搜索、从自动柜员机中提款或付电话账单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在和甲骨文的数据库打交道。
这个产品的创意来自IBM的研究工作。埃里森和迈纳在读了IBM的杂志《研究与开发》(Reserach and Development)上发表的文章后,意识到还没有人将其商品化,于是产生了开发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想法。他们慧眼独具的地方是知道IBM对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兴趣,因为许多人认为,它能使电脑以任意形态提取企业的数据。这一想法来自于IBM的一项创新,即结构查询语言(SQL),这是一种电脑语言,它能够告诉关系型数据库提取何种数据以及如何将它显示。埃里森和迈纳有一种预感,IBM将为未来的计算机,主要是大型机装入新的关系型数据库和SQL。因此,他们选择为小型计算机和其他计算机提供一个类似的程序,而一般的看法是,这是行不通的,而且速度会很慢。这个产品后来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此时,公司创始人把公司更名为RSI。
埃里森和迈纳从他们的积蓄中拿出1500美元,在加利福尼亚的贝尔芒租了办公室,新公司开张了。埃里森当总裁和CEO,负责新公司的市场和销售,而迈纳主管软件开发。当风险资本家唐纳德·卢卡斯(Donald Lucas)偶然发现了这家公司时,他们说服了他来做董事长; 创业初期,员工经常在他们早期位于沙丘路3000号的办公室里工作到深夜。这个程序的第一个版本从来没有正式发表过,第二版在1979年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运行在PDP–11这款当时很流行的计算机上。该产品吸引了用它执行简单业务功能的客户,比IBM版本的推出早了两年。
在甲骨文公司初创时期,鲍勃·迈纳是首席工程师,他自己编写了Oracle 3的大部分程序。作为首席工程师,迈纳有着与拉里·埃里森不同的管理风格。埃里森把销售人员逼得很紧; 迈纳虽然也要工程师们出活,但他不同意埃里森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他认为让大家工作得太晚是不对的,他要他们准时回家。
埃里森只要求结果。早期的甲骨文数据库工程师布鲁斯·斯科特(Bruce Scott)认为,甲骨文的成功主要在于埃里森的魅力、远见和决心。他举了一个例子:公司创办初期为工程师们分配了办公室,他们需要把计算机终端连到隔壁的计算机房。但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布线。拉里走了进来,抡起锤子在墙壁中间砸了一个洞。他说:“好了,解决了。”然后就走开了。[1]
埃里森发现,用户写应用程序是为了输入数据并以一定格式做成可用的报表。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他的公司于1981年开始开发报表工具。1982年,公司开始赢利,并更名为甲骨文公司,当年有24名员工,在大型机和小型机领域有75个客户,年销售额将近250万美元。埃里森聘用了销售人员,积极增加收入,而迈纳则更加小心谨慎。埃里森走出去向情报界做产品演示,对象包括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和空军情报部等。埃里森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甚至一度不得不为自己减薪。因为他只专注于搞产品,所以他的第二任妻子离开了他。
甲骨文公司把1982年年收入的约四分之一投入了研究开发,结果在1983年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便携式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该产品能使企业在一系列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个人电脑。1983年,甲骨文公司的年销售额翻了一番,超过500万美元。也是在这一年,迈纳和奥茨用C语言把数据库代码重新写了一遍。从此以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再也不需绑定在任何单一平台上了,它可以很容易地修改以供很多种计算机系统使用。
接下来的几年里,甲骨文公司推出了更多的产品,销售额不断增长。1985年,甲骨文发表了5.0和5.1版本,使之可运行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这样一来,桌面的多种商业应用程序就可以访问一台服务器上的单一数据库。甲骨文还开始探索集群技术,这是早期向着灵活、可扩展软件的方向做出的努力。1985年,甲骨文的销售额达到2300万美元,1986年又翻了一番,达到了创纪录的5540万美元。
1986年发生了两个重要事件。首先,数据库行业决定让SQL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行业标准语言。这有助于提高市场对甲骨文公司与SQL语言兼容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接受程度。其次,公司成立10年后的1986年3月15日,甲骨文公司在纳斯达克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210万股股票。公司的市值为2.7 亿美元,埃里森拥有39%的股份。当时,公司有450名员工,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软件公司。在它成立的头9年里,它已有8年取得100%或更高的收入增长。这一增长大多数来自甲骨文公司的最终目标用户:以前曾拥有多种不兼容的计算机系统的跨国公司。到1986年,甲骨文公司的客户群已发展到2000家拥有大型机和小型机的用户。这些客户公司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医药和计算机制造行业,更不必说政府部门了。
甲骨文的上市使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年后,甲骨文公司在全球有65000 名员工,年收入超过150亿美元。如果在1986年甲骨文公司上市时投资1万美元的话,到2006年10月就价值400万美元。其年销售额由1986年的2000万美元变成2001年的110亿美元,公司的运营毛利率为35%,账面现金有60亿~80亿美元。
1986年,甲骨文扩充了它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线,推出了基于公司的SQL之星软件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计算机使用者访问计算机网络上存放的数据十分方便容易,就好像网络上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一样。
进入应用市场
1987年,甲骨文已经相当成功。公司销售超过了1 亿美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公司,在55个国家拥有4500家用户。但是埃里森没有就此止步,他要把商业应用(计算机程序)从数据库中分离出来。为此,甲骨文成立了一个应用事业部,开始开发自己的业务管理软件,并把它紧密地与数据库相结合。
此时,埃里森认为他是一个做产品的人,他不喜欢作为CEO的大部分工作职责。于是他专注于产品,而把其他事都委托给他人去做。埃里森也是个挖掘雇用编程人才的好手,因为他对产品十分了解。销售人员和管理团队可能会川流不息地更替,但是创造核心产品的“核心团队”却保持不动,他们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改进软件产品。
一年后,甲骨文推出了一系列财务软件供企业记账使用,包括一个给个人电脑用的数据库,它能和广受欢迎的Lotus 1–2–3电子表格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公司还发布了甲骨文交易处理子系统(TPS),这是一个为加速金融交易而设计的软件包。甲骨文的TPS为公司开辟了一个专有的市场,其目标客户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金融交易的银行。同时,热备份允许员工在管理员复制和将数据存档的同时能继续在系统上操作,于是减少了工时成本。这背后的技术即是PL/SQL,它在允许用户处理数据的同时还能将数据留在数据库中。
1989年,甲骨文日益蓬勃发展,公司的股票被加入标准普尔(S&P)500指数。甲骨文从贝尔芒搬迁到红木城沿岸一个新的更大的办公园区。为了打入新的市场,甲骨文在1989年12月成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甲骨文数据出版公司,开发和销售电子版的参考材料和其他信息。甲骨文在这一年披露的年收入为5.84亿美元,取得了8200万美元的净利润。
虽然时机不错,但增长也带来了麻烦。1990年3月,甲骨文的销售额飞涨了54%,但是净利润仅增长了1%。这是甲骨文第一个业绩平淡的季度,原因在于一次财务上的差错,动摇了华尔街长期以来对它的青睐。甲骨文拼抢销售额太过激进,打折销售产品,交付未完成的和有缺陷的软件。在公布季报之后第二天,公司股价暴跌7.88美元至17.50美元,公司的1.29亿股中有近2100万股易手,创下了单日成交量的纪录。
1990年4月,十几个股东对甲骨文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作出虚假和误导性的赢利预测。紧跟着这起官司,甲骨文宣布,将进行一次内部审计,并立即调整其管理团队,埃里森兼任董事长一职,而卢卡斯仍然是董事。甲骨文公司还单独成立了一个国内营运子公司“美国甲骨文公司”,旨在解决其在美国国内的管理和财务问题,这被归结为产生报告收益差异的原因。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埃里森的管理风格。他是一个冲刺型的人,拼命工作、休息,然后再冲刺。当埃里森感到在公司里很无聊时,就会离开几个星期去周游世界,或把时间花在他的游艇上。他有时会专注地听主管们的汇报,有时却完全置若罔闻。当大家都在说他是个疯子时,埃里森感觉很好,因为这表明甲骨文正在试图做一些创新。但是埃里森也自相矛盾地警告自己:“当人们说你是疯子时,你也许就是。你必须不断地防范这种可能性,因为你不想让别人经常说你是个疯子。”[2]
1990年5月31日,甲骨文最初发布的年销售收入为9.708亿美元,利润为1.174亿美元。但这些业绩低于甲骨文对自己的预估。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下跌,从28.38 美元跌至19.88美元。到了8月,一场内部审计迫使公司重报四个财季中三个季度的赢利,股价更跌到11.62美元。首席财务官杰夫·沃克(Jeff Walker)把应收账款和现金管理搞得一团糟,而埃里森也不是一个优秀的上司。沃克曾经一度想从外部寻求现金注入,但是被埃里森挡了回去,因为他不希望他个人的股权被摊薄。最终,甲骨文从一家银行集团获得了一项2.5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几个星期后,公司公布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季度亏损,亏损额接近3600万美元,支出超过了收入的20%。公司的银行账户上在最低点时只有300万美元。公司股价再次暴跌,触及4.88美元的低点。
埃里森不得不做出重大变革,先从调整管理团队着手。甲骨文公司还把销售的增长率目标从50%减低为25%,将美国国内的4000名员工解雇了10%,整合财务和行政运作,把多个国外机构合并为一个部门。当时许多顶尖人才离开了甲骨文,其中包括托马斯·西贝尔(Thomas Siebel)。这是埃里森事业的一个低点,其间,他的第三任妻子芭芭拉也离开了他。他的共同创始人迈纳也想卖掉股票走人。公司董事会想把埃里森踢开,但唐纳德·卢卡斯站在他一边。埃里森不得不开始关注财务和法律问题,当然还有销售队伍。埃里森开始反击,并表示:“我的动力一直是来自对失败的恐惧,而不是贪婪。我讨厌失败。”
1991年,甲骨文的销售额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关,并同时公布了其首次年度亏损1240万美元。10月,公司从另一家银行集团获得了一项新的1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此外,甲骨文同日本新日铁(NSC)公司谈成一项协议,从新日铁获得了8000万美元融资,该公司还同意在日本出售甲骨文的产品。作为回报,新日铁获得了购买甲骨文在日本的营销子公司最高达25%的股票的权利。该子公司名为日本甲骨文公司。
1992年带来了很多变化。埃里森从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聘请了它的高级合伙人雷·莱恩(Ray Lane)来帮助甲骨文重整销售团队,而他的合伙人罗伯特·肖(Robert Shaw)则来建立甲骨文公司的咨询部门。这是两项很好的聘任,他们帮助了甲骨文重振旗鼓。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并迫使埃里森倾听和回应批评意见以及不愉快的事实。经过四年的研究开发和两年多的客户测试之后,Oracle 7 问世了。与以前的版本相比,它支持更多数量的用户、处理更多的事务,不但允许数据在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共享,还改进了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它赢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也使埃里森开始关注互联网的数据库技术。鲍勃·迈纳在1992年离开了公司,他无法管理一个庞大的工程师团队,而且不久就发现得了癌症。
到1992财年结束,甲骨文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有所改善,销售小幅上升,收益有所提高。公司销售额达到11.8 亿美元,利润为6150 万美元。进入1993年,它已经没有银行债务,长期稳固的融资也很到位,由改组后的管理团队控制着的财务状况也有了改善。
埃里森和莱恩制定了由三部分组成的战略。第一,他们希望不惜一切代价确立Oracle 7的数据库市场份额; 第二,确保他们的数据库是市场上最好的产品,坚决击败Sybase公司和IBM公司的Informix数据库; 第三,埃里森想把数据库拓展到其他应用程序领域。他感兴趣的是视频点播业务(这将是死路一条)。
到1993年,莱恩把美国国内销售干得很出色,因而转往全球销售,最后当上了公司的总裁。埃里森也犯过错误,他解聘了富有创业精神的杰夫·斯奎尔(Geoff Squire)。此人后来创建了Veritas公司,并使之成为有强劲竞争力的软件公司。
1994年年中,甲骨文公司的销售额达20亿美元,其中20%来自咨询服务。咨询成为甲骨文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的竞争对手SAP公司与世界上最大的IT系统集成商安德森咨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有着很好的关系,但是甲骨文公司也咄咄逼人。
企业软件业务的标准做法是,一家大公司采购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十多个“最佳品种”的应用软件,然后公司会聘用一家像埃森哲(Accenture)公司这样的IT咨询公司,把所有这些软件,同他们的多个数据库和系统连接起来。此时,数据会变得支离破碎,出现重复现象,而且还会在多个程序背后的数据库之间发生冲突。这就好比从不同地方买来几十种不同的汽车零部件,然后拼凑成你自己的汽车,而各个部件制造商之间却没有相关的共同标准一样。
甲骨文的很多应用程序都很糟糕,所以咨询公司要求推行“最佳品种”策略,然后把这些外购的应用软件集成在一起。在此期间,朗·沃尔(Ron Wohl)接管了甲骨文的应用软件开发工作,并试图改进内部产品。沃尔与莱恩和肖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因为后两者不愿意销售沃尔团队迟迟才搞出来的那些有缺陷的软件。其间,甲骨文也开始并购或与其他小软件公司合作。
与微软在互联网策略上的斗争
1995年,拉里·埃里森找到了救星,他对互联网有了具体的愿景和战略。在巴黎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埃里森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他的“网络计算机”的愿景,这是一个很小的廉价的设备,通过互联网运行应用程序。他的主题演讲轰动了全球科技界,也将埃里森置于同微软的比尔·盖茨唱对台戏的地位,而盖茨依然相信PC/服务器计算模式。
随着甲骨文销售上了40亿美元,1996年5月,埃里森向“Wintel”的霸主地位发起了挑战(Wintel指微软Windows软件,加上英特尔处理器),推出了“网络计算机”(NC)。这是一种精简了的计算机,没有硬盘,因此也没有应用软件。埃里森同加入这个阵营的SUN和Netscape等公司一起,提出要使企业的计算机免除昂贵的版本升级费用,这是英特尔和微软每一次发布新的X86系列处理器和新版视窗时强加于企业用户的。用了埃里森的500美元的计算机,数据和应用只是在需要时通过万维网或者远程服务器来存储或访问,那些服务器装备的当然是甲骨文的数据库。由于企业不再需要为每台计算机购买存储器和应用软件,他们可以节约数百万美元而不会损失任何功能,甲骨文公司也因此获得数据库产品的巨大市场。到了1996年晚些时候,这一策略演变成“网络计算结构”,这是一个为企业计算提供的复杂的三层结构,由一台客户计算机(用户访问的计算机)、一台应用程序(如文字处理软件)服务器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构成。
埃里森虽然坚持与微软争斗,但他仍然很现实。1996年,甲骨文把它所有的开发工具、目标技术、模式化工具和分析工具全部移植到NT服务器上。认识到微软的NT操作系统越来越受小企业欢迎之后,甲骨文为Windows NT集群推出了一个多节点、可扩展的数据库。
1997年,埃里森推出了Oracle 8 ,这个版本是以他对互联网和网络计算的远见为基础的。与此同时,“最佳品种”的咨询策略已告失败,因为连接许多不同的应用程序是困难和昂贵的。这一年,雷·莱恩想要离开甲骨文出任Novell公司的CEO。埃里森用250万美元股票期权挽留了他。甲骨文的许多应用程序都不够好,埃里森把朗·沃尔解职,自己接管了应用软件开发部门。他不得不开始开发订单管理和财务表格等应用程序,这些都是他以前感到乏味无趣的,现在他必须掌握它们。此外,埃里森开始觉得,莱恩希望他失败。
出售自己的电子商务应用套件
2000年,甲骨文公司准备发布它的电子商务软件Oracle 11 i。这将为CRM和ERP应用程序提供迄今为止最具实质性的整合。它打算成为企业计算和IT咨询业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正如甲骨文公司声称的那样,客户可以从一个地方得到他们想要的所有东西。他们再也不需要找到一个“最佳品种”供应商,经年累月地支付昂贵的顾问费并把系统拼凑在一起了。埃利森改变了公司的战略,以便有一个单一的、全球化的数据库,来支持一系列的业务应用,也就是开发一套软件,内容包括:市场营销、销售、供应链、生产制造、客户服务、财务及其他。
这是对微软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又一次打击。在微软模式下,每次软件或硬件更新时,操作系统都必须在数百台计算机上进行安装,这需要大量昂贵的IT劳务工时。
自1999年起,埃里森开始更多地关注销售人员薪酬这一重要事项的改革。他从莱恩手中拿回了这个权力,制订了一个有效的薪酬计划。整个计划是透明的,有可扩展的目标,可以让最好的推销员赚更多的钱,让最差者出局。埃里森还纠正了不正常的激励机制,此前的情况是,如果一个销售人员直接销售了100 万美元的甲骨文产品,他可以得到10 万美元;如果他是通过合作伙伴销售,公司只得到60万美元,他则可得到12万美元。于是销售人员更愿意做那些利润较低的交易,以获得高额奖金。
1999年的另一件大事是萨夫拉·卡茨(Safra Catz)的到来,她原来是DLJ公司的投资银行家,那一年,她成了埃里森的办公室主任。作为一名前律师和银行家,她用一种类似法医的方法来挖掘事实,然后进行分析。埃里森对她有条不紊的方法表示赞赏,他说:“在一场争论中,如果没有人有任何事实依据……那个个性强的人将获胜; 但如果一个人有事实而另一个人没有,那个有事实的人总是胜者; 如果两个人都有事实,就不会有争论了。”卡茨来到之后,埃里森开始剥夺莱恩更多的职权。
甲骨文还推出了它重新打造的Oracle 9 i数字化办公套件。它包括了网页缓存技术,显著提高了网站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并且能够缓存动态生成的网页和静态网页。
甲骨文交付的Oracle 11 i版数字化办公套件,是第一个具有互联网功能的商务应用软件,它建立在一个单一的数据模型之上,以实现无缝实时的商业智能。这是一件大事,因为埃里森从客户机/服务器的计算模式转向了互联网的“云”模式。最难的部分是让甲骨文公司自己的工程师们相信这是正确的方向,让他们支持新产品的策略。雷·莱恩反对埃里森的这一技术决策,对于把互联网作为公司平台的核心,他被吓得目瞪口呆。
埃里森有一个销售Oracle 11 i的高明策略。他先在甲骨文公司内部运行整套Oracle11 i软件,证明这为公司每年节约了10亿美元。然后,甲骨文花费3亿美元来推广这个信息:“用了我们自己的数字化办公套件,甲骨文一年节省了10亿美元。”这个信息基本上是正确的。新的办公套件要求企业把他们的业务流程适配在套件上面,正如独立的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情报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Vnit)的研究表明,这种做法既便宜又有效。
2000财年结束时,甲骨文的销售额为102亿美元,利润为创纪录的63亿美元(包括卖掉日本甲骨文公司的股票而得到的40 亿美元收入)。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甲骨文又像它在20世纪80年代那样繁荣兴旺:销售直线上升、新产品层出不穷,并在美国和海外建立了各种新公司。公司这一年完成的销售额接近110亿美元,利润26亿美元。
2000年6月,埃里森解雇了公司总裁和本来计划中的继任者雷·莱恩。他说:“这就像一场糟糕的婚姻。我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错。”莱恩已经清理了美国的销售队伍,并促进了咨询业务的成长,但是埃里森不再把他当作继任者。莱恩从来没有跟埃里森有过真正的私人交往。埃里森这样说过:“雷喜欢打野鸭子,而我每年春天都去喂绿头鸭。我们在个性和休闲爱好方面的差异太大了。”
2001年,甲骨文发布了Oracle 9i数据库,该产品拥有支持“软件即服务”(SAS)的技术。甲骨文还重新设计了业务应用软件以便在无线和移动装置上运行。Oracle 9 i数据库还增加了“Oracle现实应用集群”,让用户把他们的应用技术在联网的、低成本的服务器上运行,以提高其性能、可扩展性和数据库的可用性。
2002年,甲骨文推出了数据库Oracle 10 g。这是一个网格计算的早期数据库,它用甲骨文的软件以较低的成本把服务器群连在一起,除了具有自我管理能力以外,它运行应用程序比最快的大型机还要快。
同时,埃里森开始重新打造甲骨文公司的销售文化,以便从中开发创造能力,并使之更具可塑性。埃里森想要确立一个新的流程,首先要识别出客户中的决策者,并记录在销售系统中。其次,销售人员可以送出一套重要客户名单和一些案例分析,表明其他客户是如何在一个成本较低的系统中获得更好性能的。再次,销售人员要提交一份建议书,量化说明在客户的企业实施一套特定的甲骨文产品可以在硬件、软件和劳力成本上节省多少钱。最后,销售人员可送出一份标准合同和报价。
到2004年,甲骨文开始以“Oracle数字化办公套件特别版”和“Oracle数据库标准版1号”为中小企业提供易于实施、低风险、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2005年举行的“甲骨文开放世界”大会,是甲骨文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大会向超过28 000名参加者开放,并提供了800余场会议和活动。甲骨文公司是美国IT界的王者,只有史蒂夫·乔布斯有可能做得更好。
在有针对性的收购中成长
从2003年起,甲骨文公司的成长战略转向收购其他商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收购行动的最大动机是,提高其在大型商业软件市场的占有率; 通过整合高利润率的、来自客户支持的业务的收入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赢利能力; 提供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和硬件的“堆栈”(Stack)。
2003年—2009年,甲骨文所有的大型收购交易都满足了这些要求。它收购的仁科(Peoplesoft)、Siebel和海波友(Hyperion)公司都加强了甲骨文在应用软件市场上的份额,同时锁定了需要技术支持的客户群,让他们支付着利润丰厚的客服费用。兼并比尔亚(BEA)系统公司对中间件市场的份额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甲骨文把自己销售的众多软件集成在一起。最后,收购SUN带来了客户支持业务方面的经常性收入。还有另外两个方面也很有意思:第一,它表明甲骨文公司愿意进入服务器和存储(包括硬件)业务领域;第二,甲骨文控制了Java编程语言,它对网页和互联网的开发十分关键。2010年,埃里森曾简洁地表示:“我们的收购策略是创造和获取知识产权。”
在2003年中期,甲骨文发起了对仁科公司的恶意收购,出价为51亿美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Pleasanton)的仁科公司当时正在收购J.D.Edwards & Company公司,它并不喜欢甲骨文的收购请求,无论报价是多么诱人。甲骨文方面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数次提高出价,最高曾达到94亿美元,随后,公司也遇到了一场争论的风暴。除了埃里森,几乎没有人支持这场收购,两家公司的股东们都不高兴。美国司法部介入展开了反垄断调查。到了2003年年底,埃里森决心要赢得这场战争,无论付出什么代价。甲骨文的营业收入连续第二年下滑,降到了95 亿美元。2005年1月,甲骨文终于清除了障碍,完成了对仁科的并购,把仁科公司的Enterprise、JD Edwards公司的Enterprise One和JD Edwards公司的World等应用软件收入了甲骨文的产品线。接着,甲骨文又做了几项战略性并购,包括 Siebel、Retek、Oblix以及其他几家公司。
2006年,甲骨文公司发布了Oracle数据库10 g快捷版,这是它为开发人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学习提供的第一个免费的数据库版本。甲骨文这一年又收购了几家公司,包括Sleepycat软件公司,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开放源代码数据库Berkeley DB的开发商。甲骨文公司还发布了“Oracle安全企业搜索”这一单独的新产品,它能够对所有企业的信息资产进行安全、高质量、易于使用的搜索。
2007年7月,甲骨文以每股52美元、共约33亿美元的现金报价收购了海波友解决方案公司,它是一家绩效管理软件解决方案的全球供应商。这一年早些时候,甲骨文在加利福尼亚法院提出一项诉讼,指责其主要竞争对手SAPAG公司的不当行为和不公平竞争。2007年10月,甲骨文公司宣布出价每股17美元收购比尔亚系统公司,这一报价被比尔亚的董事会拒绝,他们认为甲骨文低估了自己的公司。2008年1月,甲骨文以每股现金19.375 美元、共计72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比尔亚系统公司。2008年,甲骨文开始销售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这是一个共同开发的联合品牌的数据仓库设备,名为惠普甲骨文数据库机。
2009年4月,甲骨文公司宣布,出价74亿美元(每股9.50美元)收购SUN公司。在与IBM进行了一番竞购战之后,2010年1月,甲骨文公司收购了SUN公司。SUN公司董事长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不得不离开28年前他参与创办的公司。他在一个苦乐参半的备忘录中写道:“我向我遇到过的最了不起的资本家拉里·埃里森脱帽致敬。”麦克尼利虽然希望SUN公司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而且能幸免于被收购,但是他对卖掉公司和他的所得还是感到满意。
SUN公司的技术使甲骨文公司在服务器、存储和处理器领域中有了一席之地。甲骨文公司也因此成了更多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甚至是那些硬件厂商客户——甲骨文也把数据库和其他应用软件卖给他们,用在那些竞争对手出售给他们的服务器上。现在,IBM、惠普、思科公司和EMC公司成了甲骨文直接的竞争对手。SUN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计算机销售,但是甲骨文公司的主管们表示,他们并没有把SUN公司当作硬件公司。正如甲骨文公司总裁萨夫拉·卡茨所说,硬件就意味着要拥有工厂和大量投资资本。不过,SUN公司把它几乎所有的制造、装配和服务业务都实施了外包,它更大程度上是家硬件设计公司。
甲骨文公司销售的亮点在于它的集成产品:硬件和软件配套在一起运行,因此客户自己不用做集成工作,或者不用支付昂贵的费用让第三方咨询公司(如埃森哲)来做。这样也将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减少软件缺陷,提高软件安全性。此外,SUN公司的计算机设计师可以为合并后的公司的软件量身定制硬件产品,这有望进一步提高甲骨文公司的产品效率。
埃里森说,除了硬件,SUN公司的Java编程语言和Solaris操作系统是主要的吸引力,他把非常流行的编程语言Java称作是“我们曾经收购的最重要的单一软件资产”。至此,甲骨文可以提供一套更完整的企业软件,从SUN的硬件、操作系统和编程工具,到甲骨文现有的数据库和商业应用产品。其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运营自动化,诸如财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等。
甲骨文一直是一家强悍的公司,有两起事件可以为证。2010年7月,在经公司雇员举报并从2007年开始调查之后,美国司法部起诉甲骨文的欺诈行为。政府指控甲骨文公司欺骗了代表政府进行合同谈判的美国总务管理局(USGA),涉及一笔1998年至2006年间的软件合同,金额超过1亿美元。甲骨文已同意给予联邦政府的采购者高达40%的折扣。甲骨文说,这比它给予类似规模的企业客户的折扣还要大。但是实际上,甲骨文的销售人员有权给予类似企业的折扣在40% ~70%的范围内。90%的其他公司所拿到的折扣要高于甲骨文给予政府的折扣。甲骨文没有向政府通报给予其他企业客户更好的价钱的事,它费尽心机操纵着交易。另一个事件是,2011年,甲骨文对使用英特尔Itanium芯片的惠普服务器上的甲骨文产品停止了技术支持,它宁肯打官司,也不愿支持一个边缘化了的产品(此产品仍然为惠普创造了1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到2013年,埃里森的收购成果中已经囊括了80多家公司,总金额达500亿美元,其中有云计算公司Taleo和Eloquo,以及网络设备公司Acme Packet Inc等。与其自己制造很多东西,甲骨文公司还是决定购买别人制造的新产品,只要插入自己热卖的机器中即可。
注 释
-
Oracle Anniversary Timeline,Profit Magazine,May 2007,p.26–30. http://www.oracle.com/oramag/profit/07-may/p27anniv-timeline.pdf. ↩
-
Symonds,Matth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