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

类别:    标签:    阅读次数:   版权: (CC) BY-NC-SA

第十八章 勇士们:个人电脑、杀手级应用软件和SUN公司(1980—1983)

个人电脑的来临

1980年,IBM在大型计算机市场享有近乎垄断的地位,并决定进入个人电脑(简称PC)市场。在唐纳德·艾思特里吉(Donald Estridge)的领导下,IBM在佛罗里达州开设了一家初级系统分部。他决定使用现成的、随处可得的零部件来制造一台计算机。作出这项决定的原因之一是,IBM对于1969年政府针对它发起的一场反垄断诉讼仍然心有余悸。避免垄断指控的最好方法是把技术指标向竞争对手公开。IBM让威廉·罗威(William Lowe)来负责这个叫作“橡子”的绝密项目。

IBM需要做出有关PC的两项关键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微处理器和采用什么操作系统。首先,IBM选择了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而不是专用的IBM处理器(IBM已经获得了制造英特尔处理器的许可权)。由于IBM没有可供英特尔处理器用的操作系统,因此需要从第三方购买。1978年,当英特尔推出8086处理器后,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SCP)聘用了年轻的程序员蒂姆·帕特森(Tim Patterson)为8086开发了一个同CP/M兼容的操作系统。1980年12月,他完成了86-DOS的开发。1981年,比尔·盖茨费了一番口舌,赢得了向8086处理器提供操作系统的机会。他的微软公司从SCP公司买下了86-DOS的专利,并且聘用了蒂姆·帕特森,让他把86-DOS移植到IBM提供的第一台样机上。86-DOS又改名为MS-DOS,微软决定保留对这个操作系统的所有权利。

1981年8月,IBM推出了IBM PC机。它的基本配置包括16 KB的内存和一个磁带机,售价为1600美元。IBM的另一个革命性举措是让外部经销商,比如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 Roebucks)和电脑天地(Computerland)等销售PC。在此以前,IBM产品中最畅销的机型在5年内只卖了25 000台,而IBM PC则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销售了100万台。

IBM PC使个人电脑正式登堂入室。在IBM 之前,还没有其他公司进入过个人电脑市场。诸如苹果公司(Apple)、坦迪(Tandy)和准将电脑(Commodore)等公司,都没有被商界看作是真正的电脑公司,而只是为发烧友制作玩具的厂商而已。

IBM和微软所选择的商业模式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IBM是用市售的元器件来制造PC,而微软保留了MS-DOS的权利,没过多久,全世界的工程师都意识到自己可以“复制”一台 IBM PC。惟一的困难之处是如何复制电脑的“引导”程序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罗德·肯尼恩(Rod Canion)和得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前工程师们创办了康柏电脑公司(Compaq),对IBM的BIOS进行逆向工程改造。1983年1月,在取得微软的MS-DOS的许可证之后,康柏推出了基于8088芯片的便携式电脑,它与IBM PC完全兼容,而且体积更小(它是笔记本电脑的前身)。它配备有128 KB 的内存,售价3000美元(同样配置的IBM PC售价为3800美元)。后来很快就出现了复制PC的整个产业,它的市场价值超过前几年的整个个人电脑产业。康柏来势最猛,因为它聘请了来自IBM的市场营销和销售主管。它不是一个在车库里创业的小公司,而是一项精心策划的大规模运作。康柏的战略是几乎完全通过零售商和经销商进行销售。

个人电脑产业在PC兼容机推出之前就已经成熟。1981年销售了大约140 万台个人电脑,其中一半在美国。但是拥有电脑的美国家庭还不到1%。这种情况在1982年有了改变。低端电脑市场上的另外一个赢家是准将电脑的VIC20 ,它在1980年销售了80万台。其功能更强大的后继机型准将64型电脑的售价仅为600美元,甚至还可以更便宜。这是第一台廉价的可连接彩屏的电脑,它可以直接插在一台电视机上,它的内存为64 KB。准将电脑之所以成功,技术只是原因之一。其他还包括,它决定在零售商店而不是在电子产品店里销售,这样就能接触到一个大得多的市场。它后来销售了2000万台(是苹果II型电脑的4倍)。

跟在这些巨人之后的是采用桑那公司(Zilog)Z80处理器的很多计算机厂家:辛克莱公司(Sinclair)、奥斯本公司(Osborne)、索尼(Sony)、夏普(Sharp)、NCR、奥利维蒂(Olivetti)、飞利浦(Philips),当然还有广受欢迎的坦迪“无线电小铺”的TRS–80系列机中的大部分款式。引人注目的是,1981年4月,奥斯本公司推出了Osborne 1型电脑。这是一台便携式电脑,运行CP/M操作系统,仅重11千克,售价1800美元。设计者李·费尔森斯丁(Lee Felsenstein)是一位硬件工程师,也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资深会员。它基本上是施乐公司(Xerox)的NoteTaker电脑的商业化版本。奥斯本公司由英国出生的发烧友亚当·奥斯本(Adam Osborne)于1980年在海沃德(Hayward)创办,他也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老会员。几个月后的1982年,日本制造商爱普生公司(Epson)推出了一个更小的机型HC–20 ,这是一台围绕着一个摩托罗拉芯片(经日立公司重新包装)设计的电脑。1982年4月,GRiD系统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英特尔8086处理器的便携机1101。这家公司由原施乐硅谷研发中心Alto电脑团队的科学家约翰·埃伦比(John Ellenby)创办,该公司股票上市的时候甚至还没有产品。来自古巴的曼努埃尔·费尔南德斯(Manuel Fernandez)曾经在Z80时代担任过桑那公司的总裁,他创办了Gavilan公司。1983年5月,桑那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使用MS-DOS的便携机,作为一台“膝上型电脑”进入市场,售价4000美元。

最后是苹果电脑。1982年,它成为年销售额第一个突破10 亿美元大关的个人电脑公司。不像IBM PC,苹果II型电脑用的是苹果公司专有的操作系统,它不欢迎独立的软件公司的产品。有意也罢无意也罢,IBM已经确立了一种开放的软件标准,而苹果却依旧生活在封闭的专有架构的时代。当时还不清楚两个策略中谁将会是赢家。这一年,个人电脑在全世界销售了300万台。

软件时代的来临

个人电脑销售得以飞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变得更加有用了。这要归功于软件,而不是硬件。有好几种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程序可在IBM PC上使用。接下来的短短几年里,大量的应用软件把PC变成了每一间办公室中的必备之物。他们让王安文字处理机“办公信息系统”(OIS)之类的专用机器迅速衰落; OIS是王安1200文字处理机的后代,曾在1977年盛极一时。

应用软件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产生了一些有用的办公软件。1981年,洛杉矶的Context管理系统公司推出了用于苹果电脑的Context MBA软件。这是一个软件包,集成了电子表格、数据库、图表、文字处理和通信功能。1982年,这个软件包被移植到了PC上。1983年1月,马萨诸塞州的莲花公司推出了供MS-DOS和IBM PC用的Lotus 1–2–3软件。该公司是VisiCorp公司的米切尔·卡普尔(Mitch Kapor)于1982年创办的。Lutos1–2–3软件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及莲花公司的共同创办人乔纳森·萨克斯(Jonathan Sachs)开发的,他为通用数据公司(Data General)的小型计算机开发过一个电子表格软件。Visicorp公司的VisiCalc电子表格软件已经被移植到IBM PC上,但是它仍然受到苹果电脑的8位构架和48 KB内存的容量的限制。然而Lotus 1–2–3却是使用汇编语言专门为IBM PC编写的,利用了16位英特尔微处理器和640 KB内存的优势。它成了一个畅销产品。莲花公司很快就成为微软之后的第二大软件公司,1983年的销售额为5300万美元。

Software Plus公司是洛杉矶的一家个人电脑软件分销商和发行商,由乔治·泰特(George Tate)和霍尔·拉什利(Hal Lashlee)于1980年创办。这个行业生意很兴隆。1981年,他们偶然接触到为CP/M操作系统开发的Vulcan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个员工韦恩·拉特利夫(Wayne Ratliff)仿照他实验室里的大型机UNIVAC上运行的数据库,在家中开发出来的。Software Plus公司买下了这个程序,并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成了Ashton-Tate公司,把Vulcan变成了一个流行的产品——dBase(售价700 美元)。1982年,他们又把它移植到MS-DOS上。最后,1982年,雷·诺达(Ray Noorda)在犹他州的Novell公司提出了网络操作系统的想法,让几台电脑共用同一文件和打印机。这个用于MS-DOS的NetWare操作系统是第一个阶梯,它使个人电脑的用户能像一个团队一样工作。

PC兼容机厂商和软件厂商之间产生了一种互补的网络效应。IBM PC不能运行很多为CP/M操作系统写的应用软件,但是这很快就不成问题了。由于IBM的规模和微软公司善于经营许可权,1982年有50 家公司购买了 MS-DOS 的许可权。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脑采用MS-DOS,其他公司为MS-DOS开发应用软件的动机也就更加强烈; 而为MS-DOS写的应用软件越多,就会有越多的硬件制造商想要购买MS-DOS的许可权。再者,微软投入资金,大大改善了操作系统。到了1983年3月,MS-DOS 2.0已具备了脱胎于UNIX操作系统的一些功能,如子目录和管道功能等。这使得它在技术上对CP/M系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1982年,在硅谷开办了许多软件公司,这使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对比例开始转变。其中一些令人瞩目的公司包括欧特克公司(Autodesk)、赛门铁克公司、Activision公司、艺电公司和奥多比公司。

欧特克公司于1981年创办于索萨利托(Sausalito),其业务是要把迈克·里德尔(Mike Riddle)的Interact软件商业化。Interact是为使用CP/M和MS-DOS的个人电脑所开发的第一个电脑辅助设计程序(CAD),也是第一个价格低廉的、能够生成详细技术图纸的工具。迈克·里德尔也是一名PC用户,他使用的是由ComputerVision公司开发、用于图形工作站的CAD。里德尔同约翰·沃克(John Walke)的Marinchip System公司合作开发了Interact;而Marinchip System公司曾经用得州仪器的一个微处理器制造过一台电脑。

赛门铁克公司于1982年3月成立于桑尼维尔(Sunnyvale),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加里·亨德里克斯(Gary Hendrix)曾在斯坦福研究所和查理·罗森一起工作过,后者是感知(神经网路)机器的先驱,他从斯坦福大学聘用了一批科学家。赛门铁克专精于为软件工程师提供开发工具,也就是用来开发其他软件的工具软件。

宝兰公司(Borland)于 1983年成立于地处圣何塞和圣塔克鲁兹之间的斯考茨谷(Scotts Valley)。它由三个丹麦开发商和一个法国人创办,后者曾在法国政府的Micral电脑项目中磨炼了才干。他们的目标不是最终用户,而是软件开发人员不断增长的需求。

Activision公司是音乐行业的分析师吉姆·莱维(Jim Levy)和一群雅达利公司的电子游戏设计者于1979年10月创办的。这是第一家专业设计游戏的公司。在此之前,为游戏主机发布的游戏都是游戏主机制造商独家开发的。Activision对游戏开发者的贡献予以认可,甚至公开宣传他们。它的第一个产品《陷阱》大获成功,这推动了很多其他人创办了类似的公司。

特立普·霍金斯(Trip Hawkins)是原苹果电脑公司的市场经理,他于1982年在圣马特奥创办了艺电公司,旨在推销家用电脑游戏,但是不把它仅仅当成游戏,而是当作一种互动式数字媒体的形式。艺电公司的商业计划和价值观念都把游戏出版事业当成图书出版来对待,它对待视频游戏开发的态度就像是电影制片厂对待电影制作一样。

奥多比公司于1982年12月创办于山景城,旨在把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和查尔斯·格斯切克开发的打印机软件商品化。他们曾在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开发过一种页面描述语言InterPress,其目的是使一个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可以在联网的任何一台打印机上打印。那时候他们都是40多岁。他们离开施乐去开发一种较简单的语言PostScript。PostScrip是桌面出版系统的第一块基石,但它还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平台和合适的软件环境(施乐的Star在这两点上的开拓都不成功)。与多数初创的公司不同,奥多比从第一年开始便是赢利的。

总之,一个重要的转变正在发生。计算计开始由硬件和软件这两个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最开始,一台计算机的成本完全来自它的硬件部件和组装费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硬件还是占了成本的大部分。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硬件组件价格的下降使越来越复杂的应用软件应运而生,并造成不断增长的需求。这意味着在硬件成本迅速下降的同时,软件的成本却大大增加了。这种逆向循环也有力地促使硬件行业生产更为强大的芯片,以支持越来越大的应用软件。半导体元件成了大众商品,而软件则是昂贵的东西,这说明软件也可以是高利润的行业。

人们发现,同样的现象也在大型计算机行业中发生,而大型机当时仍占信息产业收入的大部分。联合电脑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是王嘉廉(Charles Wang)和罗素·阿尔兹特(Russell Artzt)在 1976年创建的。它是和瑞士的亿万富翁沃尔特·赫夫内尔(Walter Haefner)拥有的一家公司组成的合资企业。开始时,该公司专注于开发大型机的系统应用工具软件。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开始实行一种功利的增长战略,不是通过创新,而是通过无情的收购,最终吞噬了大型机行业的所有较早的软件公司:1987年以创纪录的8.3亿美元收购了Uccel公司,1988年收购了ADR公司,1991年收购了Pansophic公司,1989年收购了Cullinet公司。

失败者

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复杂,也引起了对用户体验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脑是要成为一个普通百姓也可使用的家用电器的,但是它的用户界面仍然显得技术性太强。1979年施乐投资苹果电脑后,给史蒂夫·乔布斯演示了他们的Alto计算机。这次演示为苹果公司确定了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方向。1983年1月,苹果公司推出了丽萨电脑。这是第一部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即“WIMP”(窗口、图标、鼠标、下拉菜单),这是施乐的Alto电脑开创的规范。丽萨电脑基于摩托罗拉68000微处理器,并配有IMB的内存和5 MB的硬盘存储器,它预示着桌面出版的第二块基石的来临。不幸的是,10000 美元的价钱太贵了,速度也太慢,难以真正抓住大众的想象力和钱包。1983年10月,VisiCorp公司推出了为IBM PC配备的类似图形用户界面,名为VisiOn。遗憾的是,这两个产品都没有达到创造者的期望。

个人电脑热潮的主要受害者是视频游戏主机生产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很多畅销的游戏主机:雅达利公司的2600和5200、Bally公司的Astrocade、Coleco公司的Vision、爱默生公司(Emerson)的Arcadia 2001、仙童半导体的Channel F、美格公司(Magnavox)的奥德赛(Odyssey)、美泰公司(Mattel)的Intellivision、西尔斯公司的Tele-Games 等。但是,个人电脑越来越便宜,并开始提供图形和声音。一台个人电脑也可以玩电子游戏,还可以运行其他许多有用的应用。1983年,美国视频游戏主机市场崩溃了。

胜利者

硅谷的半导体业一片兴旺,覆盖了从手表到飞机的各个市场领域。新创建的公司成倍增加。

创建于1981年的凌力尔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y)以及1984年从桑那公司分立出来的赛灵思公司(Xilinx),它们解决了可编程逻辑问题(客户可以自己对芯片编程)。

美信公司(Maxim)创办于1983年,创办人是前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市场主管和AMD的共同创办人杰克·吉福特(Jack Gifford),它把仙童开创的模拟集成电路加以完善。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是1982年从AMD分立出来的,创办人是一个CMOS专家团队,而Altera公司成立于1983年,专注于高性能集成电路。

VLSI Technology公司是1979年从仙童半导体分立出来的。LSI Logic公司于1981年由仙童半导体工程师威尔弗雷德·科里根(Wilfred Corrigan)创办,专长于嵌入式系统用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

与此同时,由于Octel公司的功劳,电话语音留言成了家喻户晓的功能。Octel公司由罗伯特·科恩(Robert Cohn)和彼得·奥尔森(Peter Olson)于1982年在苗比达(Milpitas,圣何塞附近)成立,它推出了一个语音信箱系统。由于用了英特尔和桑那的微处理器,该语音系统比传统的要小而且便宜。

198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科学家斯坦·霍尼(Stan Honey)在桑尼维尔创办了Etak公司,种子资金来自雅达利公司的创办人诺兰·布什内尔。Etak是第一家将地图数字化的公司。1985年,Etak推出了汽车导航系统“导航者”(Navigator)。它基于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把地图储存在盒式磁带中。

很少有人听说过“麋鹿复制者”(Elk Cloner),这是一个名叫里奇·斯克伦塔(Rich Skrenta)的15岁高中生于1982年在苹果II型电脑上生成的一个程序。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个人电脑病毒。“麋鹿复制者”能够从一个软盘传播到另一个软盘,也能从一台电脑传播到另一台电脑。这个黑客隐约地明白了一个事实:电脑的广泛普及把数百万人连接在一起,但这种“连接”还要靠在磁盘机上复制文件得以实现。

专家系统

软件泡沫中的一个小小浪花就是那些专门做“专家系统”的初创公司。这些专家系统都是基于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并用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譬如故障诊断和复杂设备的配置等。这些专家系统所采用的新奇的计算方法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一个专家系统有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一个知识库(Knowledge Base),它汲取一位人类专家的知识而建构; 一个“推理引擎”(Inference Engine),它包含了一套算法来对知识库进行推理。因此,这是一种不连贯的计算。它不同于大多数软件,它们执行一连串指令从而获得结果。专家系统应用的对象是不适合采用传统程序的复杂问题。正如一个人类专家那样,专家系统只能提供一个“似乎合理”的解决方案,不一定完美。这些系统中最为流行的编程语言是Prolog和Lisp。事实上,也有专门研制“Lisp机器”的初创公司。

有几个初创公司试图建立专家系统。198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专家系统的先驱者埃德·费根鲍姆(Ed Feigenbaum)创立了Teknowledge公司,这是一家名噪一时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1983年,Intellicorp公司推出旗舰产品“知识工程环境系统”(KEE),这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它也是在Lisp的机器上运行。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的宿将布赖恩·麦克卡尼(Brian McCune)于1980年在山景城与人共同创办了“先进信息与决策系统公司”(AIDS),后改名为“先进决策系统公司”(ADS)。这是一个咨询公司,专门为国防部做人工智能研究。他和剑桥大学毕业的理查德·董(Richard Tong)设计了一个基于概念的文本检索系统Rubric,这是搜索引擎的始祖之一。

工作站

从个人电脑再向前一步,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20 世纪80年代初是工作站的时代。工作站和一台个人电脑相类似,因为它只供一名使用者使用,但是功能更强大,特别是在图形方面,而且还可以联网。这种电脑针对的是工程市场。它们通常是基于摩托罗拉68000微处理器,运行Unix操作系统。开始时,工作站市场被阿波罗公司(Apollo)主导,阿波罗公司是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威廉·波达斯卡(William Poduska)于1980年在波士顿创办的。其他的工作站公司还有SUN公司(1981)、硅图公司(Silicon Graphics,1982)和惠普公司(1983)。它们全都夺走了价格昂贵的DEC小型机的市场份额。SUN公司和硅图公司都源于斯坦福大学。

SUN公司于1982年创办于帕洛阿图(Palo Alto),创办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外籍学生:德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系学生安迪·贝托谢姆(Andrea Bechtolsheim)和印度出生的商学院学生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1981年,贝托谢姆在斯坦福大学网络部(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工作,他把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一台Alto电脑改造成了一台运行Unix和网络软件的工作站。其目的就是要把研究人员各自所用的机器尽可能方便地连接起来共享数据。科斯拉意识到这可以成为一桩大生意。他们于是就跟斯科特·麦克尼利联手合作。斯科特·麦克尼利也是斯坦福毕业生,当时在一家从事Unix开发的初创公司Onyx公司任职,他聘用了伯克利毕业的比尔·乔伊(Bill Joy),此人因开发了伯克利的BSD操作系统而名噪一时。乔伊在BSD的基础上开发了Unix的一种本地版本SunOS。在诸如克莱纳·珀金斯(Kleiner Perkins)这样的风险投资家的支持下,SUN公司得以成立,并开始推广工作站的理念。不同于使用客户定制硬件和专用操作系统的阿波罗工作站,SUN工作站使用标准的市售硬件部件和标准的Unix操作系统。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重演了IBM PC的商业模式。SUN工作站的概念很快就跟微软展开了竞争。SUN工作站基本上是一台更强大的个人电脑,而且正好还能联网。它用的是Unix而不是视窗,是一块摩托罗拉68000 处理器,而不是基于视窗的计算机所用的英特尔X86 系列芯片。还有,在企业文化层面上,SUN公司与微软的关系,就是反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硅图公司于 1981年由詹姆斯·克拉克和施乐公司的阿贝·西尔瓦斯通(Abbey Silverstone)创办,从事工作站的开发。在此之前,埃文思-萨瑟兰图形系统公司(Evans &Sutherland’s Dicture System)曾为计算机图形的硬件实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1980年,埃文思-萨瑟兰图形系统公司的前雇员詹姆斯·克拉克和他的学生马克·汉纳(Marc Hannah)开发了一个叫作“地理引擎”(Geometry Engine)的改进版。他们原来的想法是把以摩托罗拉68000处理器为基础的工作站连在DEC VAX小型机上,由此产生工程设计所需的高性能,后来那些工作站变成了独立的Unix电脑。硅图公司得益于一批从惠普公司出来的工程师,其中包括吉姆·巴顿(Jim Barton),他创造了Unix的一个实时版本(对于飞行模拟至关重要),并为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开发了第一个视频点播系统“全服务网络”(Full Service Network)。

工作站的开发者们谈论着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构架,它可使CPU速度更快。30年来的一个趋势是,直接在一台计算机的硬件上实现越来越复杂的功能。RISC构架的研究工作的原则是:复杂的运算固然有所帮助,但是应用程序大多数都是以简单运算来执行。因此,进行这些经常性的、更快速的简单运算,可能比实施那些不常用的复杂运算更有效率。

所以很多初创公司纷纷成立,开发RISC技术。

一群惠普的工程师于1980年在圣塔克拉拉创办了Ridge Computers公司。

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和卡罗·西坤(Carlo Sequin)于1980年在伯克利发起了RISC项目。

第二年,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在斯坦福大学启动了RISC项目。他后来离开了斯坦福,创办了MIPS公司,并于1985年发布了一款主要的RISC处理器R2000。硅图公司在 1986年改用 RISC 处理器。日本的任天堂公司(Nintendo)、欧洲的西门子公司(Siemens)和布尔公司(Bull)也都采用了RISC处理器。

以伯克利的RISC项目为基础,SUN公司在1986年推出了它的SPARC构架; 由几位前惠普员工在1981年创办的金字塔技术公司(Pyramid Technology)也是如此。

英国计算机制造商 Acorn 公司于1985年展示了一个 RISC 处理器 ARM(Acron Risc Machine),设计者是苏菲·威尔逊(Sophie Wilson)。这成了该公司最为成功的产品。后来在1990年,从Acorn公司拆分出一家“先进RISC机器公司”(ARM),这家公司于1991年推出了第一款嵌入式RISC芯片。

DEC曾是小型机领域的巨头。1977年10月,它推出了32位计算机系列VAX,逐渐取代了16位的PDP–11系列机。DEC为VAX设计了专用的多用户操作系统VMS。然而,贝尔实验室在1978年已把PDP–11的Unix移植到VAX平台上。Unix成了各大学最喜欢的操作系统,而DEC的硬件也已经是大学的最爱。这样,DEC就情非得已地拥有了一个最受欢迎的Unix平台。据DEC统计,1985年大约有25%的VAX机器使用Unix。采用Unix的VAX机器也是互联网选择的计算机,因为Unix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操作系统,而PDP–11 也变成了互联网首选的小型机。

Unix大战

Unix对所有软件开发人员都很重要。1983年,甲骨文公司宣布,它的工程师(主要是鲍勃·迈纳和布鲁斯·斯科特)用C语言重写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而C语言是所有Unix系统首选的编程语言。这一成就使甲骨文产品很容易地在计算机之间移植,因此,它被移植到最受欢迎的小型机上,甚至是已经配备了C编译器的大型机上。这也是第一个32位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1983年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本来跟Unix技术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影响了Unix计算机。美国政府认为,拥有贝尔实验室和Unix操作系统的AT&T违反了《反垄断法》。政府命令拆分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集团。从1958年以后,AT&T就被迫把电话以外的技术对他人开放。但是现在拆分成几家公司之后,它就可以自由地从Unix操作系统上挣钱了。1983年年底之前,AT&T就推出了Unix的商业版,重新命名为Unix System V。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Unix大战的开端。SystemV与伯克利的BSD展开较量,这实际上就是利润至上的AT&T与理想主义的湾区计算机发烧友对垒(其中引人瞩目的是SUN公司,它很快就使竞争对手相形见绌)。

使Unix的形势进一步复杂化的是,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开始开发一个免费的Unix克隆版本,它不含Unix的编码,取名为GNU。1985年,他发表了一个GNU宣言,发起了“免费软件基金会”,公开指责专用软件。

从理论上说,互联网由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DARPA)主管,属于美国政府所有。而实际上,很多决定是由各式各样的科学家们做出的,他们进行着松散的合作,维护着互联网。譬如,斯坦福研究所一直保有互联网节点的“目录”,这是一个文本文件,它为每个节点返回一个物理的网络地址。198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etris)接受了开发一个“域名系统”的任务,这样就使每个节点都在一个域名层次结构中以一个“域名”加以识别。这个概念在互联网行业内,经过互联网协会的出版物《意见征求》(RFC)的讨论而得到了改进。第二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用Unix实现了第一个域名系统。这个系统最后在“互联网工程小组协会”(IETF)1986年的一次会议上被正式认可,这个协会是向公众开放的。

反传统文化和计算机文化

就像个人电脑和Unix一样,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打造出来的。开始时,阿帕网是由一个强大的政府机构来运行的。然而,其主任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Roberts)并不依赖自上而下的决定,而是依靠一种分散的模式进行管理,其中每个用户都能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他组织阿帕网用户在郊外聚会交流。这是政府认可的联谊活动,在这里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是一个“产销者”的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说,阿帕网从一开始就被构想成一个不断扩展的项目,而不是一个被完全计划好的项目,这种运作模式更多地出现在军方项目中,而不是在商业产品的开发中。这种做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阿帕网的使命一直在变化,它从一个确保计算机能够在核攻击中生存的项目,转变成一个人际交流和分享知识的系统。它培育了地域相距遥远的研究实验室间的合作,而这一点已经远离它的初衷了。

更出乎意料的是,随着每个节点彼此之间开始连接更多的计算机,阿帕网成了节点之间通信和协作的流行工具。电子邮件本身就是来自用户的想法,阿帕网官方从来没有规划过。没人对之进行过委托、批准或者倡导。一个使用者设置了电子邮件,其他用户就开始使用它。到1973年,电子邮件已占据了阿帕网的大部分流量。反传统文化的理想主义又一次找到了另一种表达形式。互联网的精神特征,就像Unix圈子和早期个人电脑发烧友的精神特征一样,不是大公司或者华尔街那种残酷无情、见利忘义的观念,它是嬉皮士公社的乌托邦精神转移到了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中。

个人电脑、Unix和互联网革命的本质,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加贴切地反映了摇滚音乐的不断创新。摇滚杂志和电台被用来为每个月的“下一个大作品”鼓噪喝彩,音乐听众们每个月都期待着一个新流派。与此相似的是,电脑杂志及后来的新闻组(Usenet)中的群体也开始在每个月谈论“下一个大产品”,这使得电脑用户们都在翘首期待。

然而,反传统文化和高科技产业的这种并行关系毕竟有其界限:个人电脑、Unix和互联网与旧金山本身扯不上关系。个人电脑创新的总部是圣塔克拉拉谷,湾区的这个部分极少见到过学生骚乱、嬉皮士的自由集会和摇滚音乐会。尤其是斯坦福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反传统文化历来漠不关心。Unix和互联网现在在伯克利有着很强的根基,但它只是湾区的一个个别现象。看起来,反传统文化和高科技文化的联姻必须发生在中立地带,它必须距离震中足够近,但又足够远,而不致受到它更为极端的表现的影响。

激光和纳米技术

个人电脑产业的规模远比所有其他产业都大。然而,20 世纪80年代初也曾是其他产业,例如半导体激光的时代。专门从事这些高功率激光开发与研究的初创公司包括:1980年在桑尼维尔成立的斯坦福研究系统公司(SRS); 光谱二极管实验室(Spectra Diode Labs),它是光谱物理公司(Spectra-Physics)和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在1983年建立的合资企业; 1984年成立于山景城的Lightwave公司。尽管激光技术在各种应用上都有巨大飞速的成功,但激光产业从未像计算机行业那样腾飞。激光行业在很多方面都与计算机产业并驾齐驱。斯坦福大学有一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激光团队,埃德·金兹顿(Ed Ginzton)之于激光业,就如特曼(Terman)之于电子业。从金兹顿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涌现了几个初创公司,员工在这些公司之间流动,并成立了新的公司。虽然激光业跟电脑行业相类似,但它却是立足硅谷而未能乘势发展的产业的鲜明例子。

微机电系统(MEMS)代表着纳米技术的起步阶段。微机电系统是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电子器件建构的小型化装置。1982年,库尔特·彼特森(Kurt Petersen)写了一篇题为《作为机械材料的硅》(Silicon as a mechanical material)的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他在弗里蒙(Fremont)创办了Transensory Devices公司(后来迁到苗比达,改名为IC传感器公司),这是微机电器件商业化的先驱。彼得森预见到,一系列价格低廉、批量制造的高性能传感器和变换器将会很方便地跟迅速普及的微处理器进行接口。

1980年,斯坦福电机工程教授约翰·林维尔(John Linvill)提出了“集成系统中心”的想法,这是一个同业界密切合作的实验室,把材料、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工程师汇集在一起,共同设计集成电路。例如,格雷戈里·科瓦奇(Gregory Kovacs)后来设计了传感器系统,他在硅晶片上集成探测器的方法,就是采用了把电路集成在计算机芯片上的同样方法。

无政府状态

20世纪80年代是精神复兴的时代,它把以前的很多嬉皮士转变为“新时代”的狂热鼓吹者。他们主张回归到更自然的生活方式,强烈反对科学和理性,把技术视为邪恶。湾区知识界的时代精神与高科技的热潮难以同步。反技术进步者和技术发烧友泾渭分明,仍然是湾区的一大突出矛盾,就像唯物主义和精神境界可以共存于同一批“雅皮士”(Yuppie年轻的城市专业人士)的生活方式中一样。

对这些蓬勃发展的产业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来自那些对湾区知识界思潮完全免疫的人群:移民。20世纪70年代,湾区见证了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工程师的首次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对硅谷的繁荣有着显著的贡献。例如,1980年和1984年之间在硅谷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中,有13%由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主管在经营。此外,从20 世纪60年代起,湾区就一直吸引着美国其他地区的年轻人。这里阳光普照、“酷”、先进而包容,并且充满机会。它有着大西部的神话般的魅力和希望之乡的近乎神秘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它已成为一个愉快和富裕的居住之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东海岸和中西部青年的梦想家园。硅谷是相当独特的,它族裔多元、科技精深。在此地,枯燥乏味的企业无立足之地,并且遭到鄙视。1980年,湾区有大约3000家电子企业,绝大部分企业不多于10个员工,多于100人的公司不超过15%。

硅谷对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公司偏爱有加,尽管那些滚滚而来的新产品的市场甚至都还没有就绪。从表面看,公司的存亡兴衰显得有些混乱。初创公司的生存周期越来越短而不是越来越长。重要的不是个别公司的寿命,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成功,哪怕为此支付的代价是大部分公司的短寿。

劳动力高度的流动性对于实现延绵不断的公司繁衍,以及让保持成功的初创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之所以可以如此流动,也是因为一种反工会精神的存在。这一点并非无关紧要。毕竟,旧金山在20 世纪初是美国工会势力最强大的城市。也许正是这种不愿意跟旧金山的老式商业作风混为一谈的想法,使得硅谷采取了反工会的立场。

旧的计算机用户群体主要在东海岸,自上而下地受到两个层次的控制。第一,大型机和小型机的用户必定是受雇于一个公司或大学,所以,这些昂贵的计算机的拥有者自上而下地控制着计算机的使用; 第二,大型机和小型机的技术是专用的,因而自上而下受到计算机制造商的控制。而个人电脑的用户在这两个层次上却都是分散的和无政府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个本来纯粹用于军事目的、供少数警卫森严的实验室使用的发明,很快就演变成一个供普通办公甚至家用的无处不在的数据处理和通信平台,它就是互联网。

◆本文地址: , 转载请注明◆
◆评论问题: https://jerkwin.herokuapp.com/category/3/博客, 欢迎留言◆


前一篇: 
后一篇: 

访问人次(2015年7月 9日起): | 最后更新: 2024-11-01 02:53:58 UTC | 版权所有 © 2008 - 2024 Jerk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