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艺术家:人机互动新模式、开放式构架、思科公司、合成生物学和网络文明(1984—1987)
办公自动化
电子表格、文字处理和演示程序这些办公工具软件,代表了蓬勃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才是让用户拥有一台PC的真正原因。1987年,微软推出了一个在 Windows 环境下运行的电子表格软件 Excel。这些应用软件开始使Windows变得更加吸引人。MS-DOS 环境下最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是 WordStar 和WordPerfect。微软自己的文字处理器MSWord 改编自施乐公司的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设计的Bravo,这是在他加入微软公司之后的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1985年微软把它移植到苹果公司的麦金塔电脑上之前,MSWord都并不成功。微软直到1989年才发布了Word的Windows版本。1984年,罗伯特·加斯金斯(Robert Gaskins)和丹尼斯·奥斯汀(Dennis Austin)开发了后来改名为PowerPoint的演示软件,该程序能在麦金塔电脑上生成幻灯片演示稿。1987年8月,微软买下了这家公司,并将该产品移植到Windows环境中。软件出版公司(Software Publishing)曾一度是这方面的领导者,它曾在1986年收购了从事演示程序设计的哈佛图形公司(Harvard Graphics)。
桌面出版对于使用昂贵的 Unix 工作站的用户来说并不陌生。大卫·鲍彻(David Boucher)和哈利·乔治(Harry George)在波士顿创办的Interleaf公司曾经推出一个文件处理器,它集文字处理和图形编辑于一身,用于Unix工作站。史蒂夫·基尔希(Steve Kirsch)看到了这个主意带来的商机,他于1986年在圣何塞创办了FrameTechnology公司,以便把FrameMaker商业化。FrameMaker是英国数学家尼克·科菲尔德(Nick Corfield)发明的一个出版平台。不过,这些产品都是用于高端市场的。
在软件和硬件两条战线上,计算机行业都在致力于能够容易地在一台PC上产生高质量的文件。1985年,惠普推出了面向家用市场的激光打印机LaserJet。1987年1月,Aldus公司发布了PageMaker的Windows版本。
图形
1984年,把电脑作为图形媒介的做法变得极为普遍,麦金塔电脑只是其中之一。这一年,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s)在洛杉矶附近创办了Wavefront公司,他曾经为伊凡·萨瑟兰图形系统公司开发了图形应用软件。Wavefront 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用3 D 绘图软件Preview,用在硅图公司的工作站上。
与此同时,准将电脑和雅达利公司也打响了商战。1985年,准将电脑推出了16位的家用电脑Amiga 1000 ,它拥有先进的图形和音响,是一台多媒体电脑。该机由前雅达利员工杰伊·迈纳设计,其图形用户界面则是由卡尔·萨森拉思(Carl Sassenrath)设计,运行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这是准将电脑应对麦金塔的产品。雅达利则以ST机进入该市场。这两种电脑都采用摩托罗拉68000微处理器。这两家公司结怨甚深,因为准将电脑创始人杰克·特拉梅尔(Jack Tramiel)曾经被准将电脑公司解雇,并购买了雅达利公司,他把关键的工程师带到了对手公司。这两种电脑都未能像苹果电脑,尤其是MS-DOS阵营一样吸引第三方的软件。因此,无论其技术多好都注定要被市场所冷落。
软件开始成为电脑销售的关键。1986年,伯克利软件工坊(Berkeley Softworks)是湾区的一家第三方供应商。创办人布莱恩·多尔蒂(Brian Dougherty)是一个视频游戏的行家,曾创造了(GEOS)图形环境操作系统,作为准将64型电脑的图形用户界面。它甚至可以在老式的8位机上仅仅凭借有限的内存,也能给人以麦金塔电脑般的界面和感觉。它很快成为仅次于MS-DOS和Mac OS的第三个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
虽然还没有人能在电脑上制做出具有照片品质的图像,但在1987年,一个图像文件格式的国际标准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诞生了。这个标准生逢其时,因为在1986年,照相机生产商柯达公司(Kodak)研制出第一个百万像素的传感器,能够表现140万像素的照片(像素是电脑显示器的基本单位)。这说明,对图像进行扫描、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条件都已具备。
在计算机行业之外,电脑图形技术有两个明显的用户:美术家和电影制片厂。1984年,乔尔·斯雷顿(Joel Slayton)在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lose State University)成立“美术、设计、研究和教育中的电脑”实验室(CADRE),成为连接美术家和高科技群体的桥梁。1986年,史蒂夫·乔布斯买下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 film)的皮克斯电脑动画分部,并把它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电影工作室,由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老将埃德·卡特莫尔(Ed Catmull)掌管。皮克斯推出的皮克斯图形电脑是最先进的图形计算机,虽然它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很明显,个人电脑和工作站已经足够成熟,现在应集中注意力使之更容易使用,能够处理影像和声音。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基本上是从以前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进化而来,诸如伊凡·萨瑟兰图形系统公司开创的那种系统。该软件是交互式的,也就是说,它根据使用者的动作重建环境,因此用户能够通过身体的动作与计算机进行互动。虚拟现实技术随着军事、勘探、电子游戏、在线多用户世界的应用而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且和军事应用密切相关。1961年,查尔斯·科莫(Charles Comeau)和詹姆斯·布莱恩(James Bryan)在飞歌公司制造了一个头盔式显示器,叫作“头灯”(Headsight)。与此同时,贝尔直升机公司(Bell Helicopter)给飞行员设计了一种头盔式显示器,用来跟一台移动的照相机通信。1965年,当时在国防先进研究项目署工作的伊凡·萨瑟兰曾经设想过“终极显示”(Ultimate Display)。1966年,他来到哈佛大学,在那里,他把贝尔直升机公司的头盔显示器连接到一台电脑上,其影像产生于电脑而不是照相机。1969年,当他到了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后,他在一台与贝尔直升机公司的头盔式显示器相连的PDP–1电脑上创造了一个简陋的虚拟现实系统。他的资金来源于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海军研究所(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和贝尔实验室。
1969年,俄亥俄州的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Base)的托马斯·弗内斯(Thomas Furness)开始了在飞行员头盔中显示计算机三维图形的研究。他的“视觉连接机载系统模拟器”(Visually Coupled Airborne Systems Simulator)于1981年9月进行了第一次演示。然后,他用它设计了一个虚拟驾驶舱——“超级驾驶舱”(Super Lockpit),在1986年首次发布。它允许飞行员以其头和手的动作,在一个由计算机模拟的环境中驾驶飞机。1989年,弗内斯接着在西雅图建立了华盛顿大学人机接口技术实验室(HITL)。同时,在1979年,埃里克·豪利特(Eric Howlett)在波士顿发明了一种极广角立体摄影技术,叫作“超大视界”(LEEP)。
其他研究人员设计了用以测绘和勘探的虚拟现实设备。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视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visual studies)的迈克尔·奈马克(Michael Naimark)首次展示了“Aspen 影像地图”(Aspen movie Map),这个项目由安迪·李普曼(Andy Lippman)领导,它让用户可以在一个存储在激光视盘上的城市的图像中游弋。Aspen是所选的城市,“影像地图”是用汽车顶上安装的广角相机拍摄的,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198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友迈克尔·麦克格里维(Michael McGreevy)加入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并开始进行“虚拟行星探测工作站”(Virtual Planetary Exploration Workstation)的研究,这是一个虚拟现实的系统,他为之研制了第一款低成本头盔式显示器“虚拟视觉环境显示系统”(VIVED)。该系统托管在一台PDP–11计算机上,同伊凡·萨瑟兰图形系统公司的一台“图片系统2”终端接口。
视频游戏专家也参与进来。198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斯科特·费舍尔(Scott Fisher)迁入湾区。他曾于1974年—1976年在“高级视觉研究中心”、1978年—1982年间在尼葛洛庞蒂的建筑机器小组工作过。他曾在雅达利公司参加过艾伦·凯的研究小组,离开后加入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在那里他建造了虚拟环境工作站(VIEW),将第一个“数据手套”(dataglove)纳入了系统。用户移动数据手套,就可以在投射到他的头盔式显示器上的虚拟世界中移动。1984年,山景城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创建了第一个虚拟现实环境。1985年,另一个无师自通的电子游戏专家贾兰·拉尼尔(Jaron Lanier)在他帕洛阿图的家中创办了VPL研究公司,这是第一家出售虚拟现实产品的公司,著名的产品有托马斯·齐默尔曼(Thomas Zimmerman)发明的“数据手套”。
虚拟现实技术的历史也与电脑游戏的历史相重合。《MUD》是很多玩家在不同的电脑上同时玩的一款电脑游戏,他们全都连到同一个虚拟世界中。虽然早前也有过此类游戏,但是《MUD》创造了各种术语,并且代表了互联网游戏的发展趋势。它是在1978年,由英国埃塞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学生罗伊·图布肖(Roy Trubshaw)开发,并于1980年发布于网上。卢卡斯电影公司在1986年推出了《栖息之地》(Habitat),这是由兰迪·法莫尔(Randy Farmer)和奇普·莫宁斯塔(Chip Morningstar)开发的一个虚拟社交世界,这个游戏在准将64型电脑上运行。这个虚拟世界中的每个用户都由一个人物化身来代表。
用户-计算机互动的新模式
随着新技术而来的是计算机与人互动的新模式。弗吉尼亚州的莱纳斯技术公司(Linus Technologies)在1987年推出了第一台笔式电脑WriteTop。这台电脑允许用户直接在屏幕上书写并与PC兼容,售价2750美元。还是在1987年,原莲花公司首席技术官和Teknowledge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杰瑞·卡普兰在硅谷创办了Go公司,制造具有笔式输入用户界面的类似便携式电脑。Go公司从未交付过任何产品,一事无成,但它还是因其聚敛和烧掉了7500万美元的巨额风险投资资金而名留硅谷史册。
1987年,苹果公司演示了它的HyperCard软件,它允许麦金塔电脑用户使用互相连接的“卡片”把文字、影像、声音和视频混编在一起,开发各种应用软件。这些“卡片”由超文本构成。设计者为比尔·阿特金森。这又是一个来自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创意,该中心在1984年曾经开发过一个超文本系统,叫作NoteCards。这个系统又是在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做过的老实验的基础上开发的。HyperCard也开创了软件“插入”概念的先河,它使外部软件得以访问应用程序的内部数据,以便扩充其功能。
一款早期的掌上移动电脑诞生于1984年。在美国,它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但是Psion公司的 Organiser 是个人数字助理的原型。Psion 公司于1980年成立于英国,由大卫·波特(David Potter)创办,它是当地电脑制造商辛克莱公司(Sinclair)的一个软件分公司。
半导体之战
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了半导体的重要战略意义。美国把它在冷战中的领先归功于美国半导体的优势。日本则把它在各种小电器上的领先归因于半导体。最终,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升级到政府层面,其结果间接帮助了硅谷专注于微处理器的开发和应用。
硅谷的技术领先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是无可争辩的。1985年,英特尔推出了32位的80386芯片,它有275000个晶体管,每秒能够完成300万次计算。第一个32位微处理器早在1983年就已被国家半导体公司交付(NS32032),第二个是摩托罗拉1984年推出的MC68020。然而还是英特尔的80386(缩写为386)震动了市场,它比4004 的集成度高过100倍,可以同时支持MS-DOS和Unix。
然而,1985年,日本的便宜产品带来了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第一次危机。日本政府通过通产省(MITI)赞助了东芝公司(Toshiba)的西义雄(Yoshio Nishi)领导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VLSI)。它的主要目标是征服DRAM市场。1984年,日本企业推出了256 KB的DRAM芯片。硅谷公司的产品无法与这些低价芯片进行竞争。
硅谷的公司们是以销售为客户定制的军用系统,而不是以卖大众商品起步的,它们依靠的是本地的技术网络以及与用户的亲密关系。而大众商品则不然,它依靠规模经济,所以日本公司开始赢得市场。1981年,美国制造商占有全球半导体市场的51.4%,日本是35.5%;到1986年,情况开始逆转,日本占了51%的份额,而美国公司的份额则降低到36.5%。特别是到了1985年,日本企业占有了DRAM市场的71%。英特尔、AMD和仙童半导体公司不得不退出DRAM市场。这主要是硅谷的问题,因为非硅谷的企业如摩托罗拉、得州仪器和美光等公司,还在继续制造具有竞争力的DRAM芯片。硅谷有成千上万的硬件工程师被解雇,该地区被推向了软件产业。
微处理器拯救了英特尔。“把电脑做在一个芯片上”的技术过于复杂,还需要大规模投资于如同大众商品一样的生产制造工厂。日本的微处理器技术都是由美国授权的。1984年,微处理器的全球市场总额是6亿美元,其中63%来自美国公司,30%来自日本公司,7%来自欧洲公司。实际情形对美国甚至更为有利:99%的微处理器是由美国制造商授权设计的。
政府的干预帮助了芯片制造商。1984年,美国政府通过《半导体芯片保护法》(Semiconductor Chip Protection Act),这使得芯片更加难以复制。1987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Sematech),这是一个由美国的半导体制造商组成的财团,它还获得了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的资助。它对于日本通产省的半导体计划起到了化解的作用。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开始复苏了。硅谷的半导体公司,诸如 VLSI Technology、凌力尔特、LSI Logic、赛普拉斯半导体、美信、Altera、赛灵思等,后来都成了国际上的重量级公司。
旧金山湾区开始大量出现与计算机相关的创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有少数几件事可以跟硅谷的创新热潮相提并论。其中有几个来自日本,这个国家也正经历着自己的技术热潮。1984年,索尼和飞利浦推出CD-ROM,用以存储数据和音乐。1984年,东芝公司的藤尾增冈(Fujio Masuoka)发明了闪存,这是一种非常便宜的电可擦除可编程存储器,它很快就受到了小型电器(如数码照相机)的热烈欢迎。1983年,任天堂公司推出了“家用电脑”,这是一台视频游戏主机,由上村雅之(Masayuki Uemura)设计,两年后在美国重新命名为任天堂娱乐系统,它单枪匹马地使视频游戏主机东山再起。
商业模式的实验
1985年,IBM交付了它的第400 万台 PC,但是在第二年却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IBM下决心要根除兼容机,它决定推出一款新电脑,将在老的英特尔286微处理器上运行一个专有的操作系统。康柏公司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成长最快的公司,它没有错失机会,在1986年9月推出了一台基于386处理器的更快的机器。1987年4月,IBM终于发布了一台386电脑PS/2 ,用的是IBM和微软共同开发的一种新的操作系统OS/2。它使用户产生了很大的迷惘。它所留下的最长命的遗产就是一个视频图像矩阵(VGA)显示器标准。
不像苹果公司因为专有操作系统而亏损,地处雷蒙德(Redmond)的微软公司却是一片繁荣景象。它的操作系统MS-DOS为大多数电脑所采用。微软从1980年的40个员工、750万美元的销售额,发展到1985年的910个员工和1.4亿美元的销售额。1987年,微软的股价达到90美元,使它的最大股东、年仅31岁的比尔·盖茨一跃进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苹果和IBM低迷不振,而一些初创的电脑制造商却在蓬勃发展。1984年,迈克尔·戴尔还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Austin)的一名学生,他在宿舍里创办了“个人电脑有限公司”(PCs Limited),后更名为戴尔电脑公司。他决定专门制造为客户定制的PC兼容机,让客户无需经历用部件来装配自己定制的电脑的烦琐和风险。此外,戴尔还希望直接与客户打交道,最初时他只做邮购。这是回归早期发烧友的商业模式。戴尔公司的收入成倍增长。戴尔公司的成功依赖于一个自动化的供应链系统,它不需要库存,每一台电脑都是“下单制造”。戴尔的成功与康柏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成功交相辉映,它们的低价位都归功于销售策略,而不是技术的突破。
捷威公司是由一个年轻的电脑发烧友特德·韦特(Ted Waitt)在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的一个谷仓里创办的,按单定做电脑,并向客户直接销售。1987年,该公司推出了第一台PC。1991年,它被评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公司。
这些公司很快都要面临着另一条战线上的斗争。1985年4月,日本的东芝公司推出了T1100,这是最早的与IBM兼容的笔记本电脑之一,它是西田厚聪(Atsutoshi Nishida)领导的项目。这台机器在功能方面树立了标准:内置可充电电池、一个LCD(液晶显示器)屏幕和一个软盘驱动器。惠普公司在1984年已经推出了它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HP–110 ,也与IBM兼容,采用英特尔8086处理器,运行MS-DOS操作系统。但是,东芝的水平还是稍高一筹。
因此,个人电脑产业的商业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以专有操作系统锁定用户(IBM和苹果);
照抄事实上的标准,并快速推到市场上(康柏);
与Unix工作站进行竞争(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照抄事实上的标准,按单定制,及时出货(戴尔);
不仅生产台式PC,还生产便携式笔记本电脑(东芝);
专注于一个跨平台的软件平台(微软)。
网络
由于个人电脑变得更强大、使用更方便,“客户端-服务器”构架开始成为替代单个大型机的有效手段。在“客户端-服务器”系统中,应用软件被分为客户端部分(在一台个人电脑上运行)和服务器部分(在一台更强大的电脑上运行)。这样就可以把很多台客户机,如使用MS-DOS的PC或麦金塔电脑,连接到服务器上。Unix小型机比IBM大型机更容易进行连接。服务器上有数据库。把中央主机上的软件分配到联网的个人电脑上去,这样企业就创造了更加灵活的环境,节约了资金。大型机很快被放弃了。一些软件公司大发其财,它们把传统大型机系统的应用软件移植到小型机上去。数以千计的使用Cobal语言的大型机程序员丢掉了饭碗,让位给使用C语言和Basic语言的软件工程师。Basic语言成了个人电脑选用的语言。
拜互联网所赐,计算机网络开始在企业内和企业间扩散。路由器是基于电脑的一个装置,它确定路径并把数据传递给网络中的电脑。朱迪·埃斯特琳(Judy Estrin)是斯坦福大学温特·瑟夫(Vint Cerf)的学生,也曾是桑那公司的工程师,1981年她已经在山景城创办了一家叫Bridge Communications的公司,专门销售路由器。
斯坦福大学又是一马当先。1981年,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团队在从事一个项目,要把学校的所有大型机、小型机、LISP 机和 Alto 电脑全部连接起来。威廉·耶格尔(William Yeager)在一台PDP–11电脑上设计了软件,而他的无处不在的学生安迪·贝托谢姆(Andy Bechtolsheim)设计了硬件。伦纳德·波沙克(Leonard Bosack)是一名技术支持工程师,他在研究一个网络路由器,使他管理下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电脑网络能够与商学院研究生院的另一网络共享数据。1984年,波沙克和他的妻子(她是另一个实验室的负责人)桑迪·勒纳(Sandy Lerner)在阿瑟顿(Atherton)创办了思科公司,以实现高级网关服务器的商品化。这是斯坦福路由器的一个改进版。他们的产品是在车库里开发的,自1986年开始便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销售。他们的推测是对的:当更多的公司需要把它们分布各地的办公室连在一起,而它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网络时,网络之间的连接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其他网络公司也纷纷出现。1983年,一家卫星通信公司的前主管布鲁斯·史密斯(Bruce Smith)在红木城创办了网络设备技术公司(NET),为大型企业提供高端的复用器。1985年,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两名工程师罗纳德·施密特(Ronald Schmidt)和安德鲁·拉维克(Andrew Ludwick)在圣塔克拉拉开办了SynOptics公司以开发以太网产品。1985年,华盛顿特区的一个酒吧老板吉姆·金赛(Jim Kimsey)创办了“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Quantum Computer Services),推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专为个人电脑提供在线服务。人们可以把一台准将公司的个人电脑连接到一台更大的计算机上,在那里可以找到其他应用程序,比如视频游戏。1988年,量子公司增加了为苹果和PC兼容机的服务,公司也改名为美国在线(AOL)。
在1986年,美国已经有30万台个人电脑,然而很少是“在线”的,也就是不能与远程计算机上的服务相连接,这是因为调制解调器十分缓慢而且昂贵。芝加哥的美国机器人公司(US Robotics)在1987年推出了一个9600波特的调制解调器,但是售价要1000美元。
存储
与此同时,以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的软盘为开端的存储设备的传奇故事,正在继续催生出新的创意和新公司。1984年,SUN公司发布了网络文件系统(NFS),它由比尔·乔伊设计,鲍勃·里昂(Bob Lyon)负责管理。它有个软件部件,允许电脑访问存储在Unix网络上的数据。当DEC、惠普、IBM,最后还有AT&T都采用网络文件系统的时候,它就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的行业标准。
诸如网络文件系统这样的局域网中间件,催生了数据存储的新构架。Auspex 公司于1987年由Adaptec公司的老板拉里·鲍彻(Larry Boucher)在圣塔克拉拉创办,它推出了第一款供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数据存储设备。在鲍彻聘请的年轻的工程师当中,有MIPS公司的文件系统专家戴维·希茨(David Hitz)和中国出生的伯克利及斯坦福大学工程系校友詹姆斯·刘(James Lau)。
换岗
在快速变化的湾区,新一代应运而起,老一代速朽消亡。1987年,国家半导体公司从斯伦贝谢公司(Schlumberger)手中收购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它是由斯伦贝谢公司在1979年连同整个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一起收购的。同年,电脑天地被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以不算高的价格收购,而在两年前电脑天地公司的估值曾达到14亿美元。桑那公司曾长期委身于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其历史性的Z80芯片时代的经理们已经离去。
SUN公司引起了另一场革命。在1986年和1987年之间,其营业收入几乎增加了3倍。到1988年年底,在工作站领域,它的市场份额超过了DEC(SUN公司为38.3%,DEC为23.1%,阿波罗为16.7%,惠普为10.6%)。SUN公司最后侵蚀了DEC在技术上的霸主地位,接着是后者在工程市场上的地位,这些在传统上都是DEC公司成功的基石。
SUN公司和DEC在经营意识上是完全不同的。DEC仍然属于垂直一体化制造商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部件都在公司内部生产。相比之下,SUN开创了一个依赖第三方提供所有部件的制造业。DEC那一代公司认为,一个公司产品的关键部件一定要自己制造。SUN这一代公司则认为,这些关键部件应当委托给硅谷的专业化公司,最终还要给世界各地的专业制造商来制作。一个由许多专业公司组成的行业组合能够保障“同类最佳”的整体质量,这是自主开发的做法无法与之匹敌的。SUN公司各部门只负责设计、协调、组装和销售。
制造一种产品的复杂工作从内部实验室的网络关系转移到了外部供应商的网络关系中。技术创新的步伐发生了改变。小小的初创公司SUN于头五年在市场上推出的产品之多,已经超过了一个产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如DEC。DEC那一代公司依靠独有的部件来避免竞争。SUN这一代公司则依靠产品发布的高速节奏,它们知道,每一个产品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但是要赶在新产品出来取代它之前复制就很困难。说到底,SUN公司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人均产出,而且也减少了进行资本密集型操作的风险。
SUN公司在硅谷开创了一种模式,即由高度专业化的公司带动一个次级产业,尽管次级产业中的公司的名字也许永远不会家喻户晓,但它们却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苹果也采取了SUN公司的模式,而惠普用的还是垂直的内部整合的老模式,但是却搞得比DEC略胜一筹。1987年,SUN公司似乎背离了“开放构架”的理念,当时它从市售的现成硬件和软件转而采用自己的RISC处理器SPARC和自己的操作系统Solaris。然而,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外包的。
网络文化
20世纪80年代,媒体和知识阶层对于可能存在的“网络空间”(Cyber Space)这种看不见的数据介质心驰神往。由于网络的缘故,数据得以在空间进行传输并自成一体。1984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以他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开创了一种全新类型的科幻小说,从而使“网络空间”一词得以流行。1983年,布鲁斯·贝思克(Bruce Bethke)写了一部小说《赛博朋克》,这是新科幻文学的另一个词语,意思是漫游网络空间的朋克。媒体一直在打造软件工程师的黑客神话,他们可以操纵程序和数据。媒体也一直在猜测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所有这些思维脉络都反映了一个饱受惊吓的社会的心声,这个社会对一场核浩劫和一种正在异化的都市生活充满了恐惧。
1986年1月,一个绰号为“Brain”的电脑病毒开始在IBM PC之间传播。每当使用者从受了感染的软盘中复制东西时,也不由自主地把病毒在PC上进行了复制,然后再复制到这台机器所使用的其他软盘上。电脑已经变得像生物一样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这个病毒是遥远的巴基斯坦拉合尔(Lahore)的一家名叫Brain的电脑商店的店主所研制出来的。更早的一个病毒叫作“麋鹿复制者”,它产生的破坏性相对较小,因为它局限在苹果II型电脑的范围内。但是IBM PC标准的广泛采用,给电脑病毒的传染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开始兴起,它提供了制造基因、蛋白质甚至是活体生物的前景。合成生物学对于生物学的意义,就如机械工程对于物理学一样,它的目的是制造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生物体系。1985年5月,罗伯特·辛色默(Robert Sinsheimer)在圣塔克鲁兹组织了一次生物学家的会议,讨论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可行性。没过几个月,帕萨迪纳(Pasadena)加州理工学院的乐洛·胡德(Leroy Hood)团队就完善了自动化的DNA测序的方法。这是第一个全自动的DNA 测序仪,它使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成为可能。劳埃德·史密斯(Lloyd Smith)是这台机器主要的开发者,他有着工程和化学的双重背景。不到一年,山姆·依勒特(Sam Eletr)在福斯特(Foster)市的公司“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 Biosystems)就把自动排序机推到了市场上。该公司也在制造自动蛋白合成仪、蛋白测序仪和DNA合成仪,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技术。乐洛·胡德的团队包括了年轻的迈克·杭卡皮勒(Mike Hunkapiller),他也是应用生物系统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之一。
1984年,一个全新的学科诞生了,当时佛罗里达大学的史蒂文·本纳(Steven Benner)研制了一种基因编码的酶,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一个人工设计的基因。1988年,本纳组织了“重组生物分子”(Redesigning the Molecules of Life)学术会,这是合成生物学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在此期间,Oligogen公司继Alza公司和基因泰克公司之后,成为湾区第三家成功的药业公司,它是由Menlo Ventures风险投资公司的迈克尔·赖尔登(Michael Riordan)于1987年在福斯特市创办的,后来又改名为Gilead Sciences公司。90年代,在进行了数次并购后,该公司获得了高速增长。
高科技个人主义的人类学
在高科技劳动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在湾区出生和长大的,其余的都是名副其实的“陌生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来读书的,因此可以依靠大学的朋友网络; 另外一些人是来此地工作的,当时都是二三十岁。在一个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地区,人们的社交生活是不容易发展的。人们在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独处的,由于公共交通效率低,他们开车上班(一人一车),在一个格子间里工作,住的是公寓。与室友合租房子常常是出于社交需要而不是为了省钱,图的只是可以偶尔有人说说话而已。公司举办聚会,鼓励员工相互交流。有些公司,如 SUN公司,甚至让他们的工作场所模仿大学校园的环境。人际关系常常十分淡薄,友谊往往很肤浅。大多数人的“朋友”只是萍水相逢而已,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因为“睡过头”而取消一次约会。
然而,社交生活的贫乏被形形色色的夏季和冬季活动所抵消,这些活动很快就成为地区精神的体现。湾区靠近太浩湖(Lake Tahoe)滑雪区、太平洋沿岸的海滩、优山美地公园的森林和瀑布、死亡谷(Death Valley)的沙漠和内华达州(Nevada)的内华达山脉。此外,加州的这一部分每年几乎有6个月无雨天,户外度周末蔚然成风。平日,住在随处可见的公寓大楼中的人们,可以在公寓附带的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中尽情享受。
种族的隔阂、户外活动的吸引力和公寓生活造成了传统的美国娱乐活动在硅谷的衰落,如保龄球、台球、棒球、钓鱼和狩猎等。社交活动被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所主宰。上流文化在硅谷几乎不存在,完全让位给旧金山和伯克利。餐馆中谈论的不是政治消息,而是更容易成为新闻报道的各种话题。
硅谷工程师也是在这里发明的技术的使用者。当地电脑使用者的比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高。这种递归式的生活方式的一个象征是Fry’s商店,这是硅谷的第一家电子超市,于1985年在桑尼维尔开业,销售从电缆到电脑的各种电子产品。这里所创造的技术对于此间多元化的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事实上,这是一个团结的因素,是高科技而不是教会或者政府,给了这个群体一种认同感。
在硅谷,就业市场的波动性甚至高于美国的其他地区。一家公司的寿命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在这些高薪的专业人士的生活中有着固有的不安全感。同时,在硅谷要找一个高科技职位也比世界上其他地方容易,这是因为这里有着为数众多的高科技公司。因此,在这部分人的生活中也有着固有的优越感。有时候心理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公司不得不感谢工程师为它工作,而在世界其他地区,通常是员工要感谢他的公司。
不安全感和优越感在心中共存,孰强孰弱随着公司的业绩而定。一个典型的职场生涯是:一个员工栖身于一家公司的成功之中,直到成就渐渐消失,这时他就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这是一个量子跳跃式的职业生涯路径。它绝对需要终身培训,以免遭到淘汰。它不仅是不稳定的,而且是加速的、自我推进的不稳定。
文化与社会
那些年,旧金山的主要文化事件可能要数“全球连线”(WELL)了。以《全球概览》而名声大噪的斯图尔特·布兰德在1985年发起了“全球连线”,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社区,以BBS的形式进行在线讨论。布兰德就此发明了社交网络。它对“另类”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这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第一次对计算机盲的公众产生了影响。1986年,朱迪·马洛伊(Judy Malloy)在全球连线上发表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超链接小说《罗杰叔叔》(Uncle Roger)。1983年,克里斯蒂娜·欧盖娄(Christina Augello)创办了艾可西特影剧院(Exit Theatre),成为当地表演场所的楷模。
《全球概览》第一次把旧金山的艺术群体和硅谷的高科技人群连接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连接日益增多:1981年,特鲁迪·迈尔·里根(Trudy Myrrh Reagan)在旧金山组织了第一届YLEM大会,这是采用新技术进行工作的美术家的会议; 198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罗杰·马利纳(Roger Malina)在旧金山设立了莱昂纳多协会(Leonardo),以促进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1984年,马西娅·张伯伦(Marcia Chamberlain)在圣何塞州立大学组织了第一次“美术、设计、研究与教育中的计算机”大会。
科学在旧金山湾区从来都难以预测。1984年,“寻找外星智慧研究所”(SETI)在硅谷创办,这是一个先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后来由私人慈善家支持的非营利性机构。它实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1971年的“独眼巨人”(Project cyclops)项目曾经建议做的工作,当时该项目的领导人是伯纳德·奥利弗(Bernard Oliver)。
1985年1月,凯文·凯利(Kevin Kelly)出版了《全球评论》(Whole Earth Review)杂志,它是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全球概览》的后续刊物,它把虚拟现实、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介绍给硅谷的黑客和大众。其文章体现了旧金山湾区软件开发工作中理想主义和未来主义的侧面。
在大学的无线电台和另类杂志的影响下,青年人的音乐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尽管受到乐器的限制,前卫音乐家们仍在试验那些应该由研究所搞的技术。从前卫金属乐团“不再忠诚”(Faith No More)到前卫民间乐团“美国音乐俱乐部”(American Music Club),摇滚乐展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倾向。
1986年,拉里·哈维(Larry Harvey)在旧金山的贝克海滩上举行了第一次“燃烧的人”(Burning man)活动。通过点燃一尊塑像,他开创了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草根阶层的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旧金山湾区光怪陆离的文化与发烧友文化的融合。在短短几年内,“燃烧的人”活动搬到了沙漠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独立美术家割爱把他们的作品在展示之后烧掉。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硅谷的经历(而且无独有偶的是,它将在硅谷的“书呆子”们中变得非常流行——他们本来是不会对艺术有兴趣的)。“燃烧的人”活动脱胎于一种反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对硅谷所代表的精神的反叛,因此,“燃烧的人”活动可以说是硅谷精神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