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

类别:    标签:    阅读次数:   版权: (CC) BY-NC-SA

第二十三章 冲浪者:万维网、网景公司、雅虎公司、多媒体和生物信息(1990—1995)

万维网

20世纪90年代伊始,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发明之一:万维网。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是由欧洲多国政府资助的高能物理实验室,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互联网节点。这里的一名英国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意识到,将超文本模式应用到互联网上,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球性网络,这是原来超文本的发明者不曾想象过的。他着手定义一种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来书写超文本文件,以便把它们连接起来。伯纳斯-李在一台NeXT电脑上实现了服务器功能,并写出了第一个客户端软件,也就是一个他称之为“万维网”的“浏览器”。服务器根据一个简单的协议即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将网页传送到客户端。这个浏览器受到了“电子图书技术公司”(Electronic Book Technologies)在1990年开发的DynaText软件工具的很大启发。

HTML只是“发布”文件的一种语言而已,从前也并不鲜见。HTML编码告知浏览器如何显示页面内容。从1975年的Unix第六版(也是第一次在贝尔实验室之外发行的版本)开始,Unix操作系统中就包含有一个广泛使用的文本转换系统“nroff”。早在1986年,科学界就开始使用由斯坦福研究所的莱斯利·兰波特(Leslie Lamport)开发的LaTex来书写技术论文。这些“标记”语言的世界标准在 1986年 10月得以订立,叫作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HTML实际上是这些语言更原始的版本。真正的创新是“链接”功能,使用者点击鼠标,命令浏览器从当前页面通过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两个页面可以在同一台服务器上,也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这一简单的创意大大改变了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体验。一个高科技产业重要的突破从一个政府资助的实验室中脱颖而出。

万维网在1991年8月向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开放。1991年12月,物理学家保罗·昆兹(Paul Kunz)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互联网服务器。1992年4月,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4个学生为Unix操作系统写了另一个浏览器Enwise。美国的第一个主要的浏览器是ViolaWWW,由中国台湾出生的学生魏裴元(Pei-Yuan Wei)于1992年12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这个项目受到了苹果电脑的“超级卡”的外观和感受的启发。这两个浏览器都因为是图形浏览器而出名。

几乎是同时,1991年12月,美国政府也开始参与进来。它通过了由参议员阿尔·戈尔(Al Gore)提出的《高性能计算和通信法案》(the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戈尔预见到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能够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公共和私人信息系统的网络,有可能把国家所有的信息传达给所有的国民。这项法律为美国的很多研究项目提供了资助,尤其是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的图形浏览器项目。负责此项目的两名雇员是马克·安德利森(Marc Andreessen)和埃里克·比那(Eric Bina)。他们的目标是创造出一个带有图形用户界面的易于使用的浏览器。1993年,他们完成了Mosaic网站浏览器。

Mosaic的图形用户界面带来了重大变化。它也能更容易地显示包含文本和图像的文件。它原本是为Unix而开发的,很快便移植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把每一台个人电脑都变成了互联网的客户端。安德利森在硅谷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硅图公司的创始人吉姆·克拉克,吉姆鼓励他创办一个公司来实现Mosaic的商业化。1994年4月,两人在山景城创办了Mosaic通信公司,后来更名为网景通信公司。从1994年10月起,Mosaic的浏览器可供下载,在一年之内,90%的万维网用户都在使用网景的导航者(Navigator)浏览网页。网景公司于1995年8月上市,这时它甚至还没有赢利。至第一个交易日结束时,这家公司的市值已达27亿美元,克拉克也拥有了价值数亿美元的股票。

1994年,伯纳斯-李推出了统一资源定位器(URL),来表示接入了互联网的万维网域名的层级,比如www.stanford.edu。最流行的域名是“.com”,被叫作“dot-com”。它原本是用于识别商业网站的,以区别于“.edu”(教育机构)、“.gov”(政府机构)和“.org”(非营利组织)。在网景公司股票上市后出现的这股狂潮就是人所共知的“dot-com狂潮”。

网景不仅开启了新的淘金热,它也使网络导航更加方便,只要人们知道如何在键盘上打字和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即可。它扫平了技术障碍,使得不懂计算机的用户也可以像专业人员一样浏览网页。拜网景浏览器之赐,互联网上日积月累的混乱而难懂的数字信息群,开始变得明白易懂、富有意义,这反过来推动了更多的人向网络添加内容。现在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热潮带来了另一个热潮: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热潮让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如今又形成了网络的巨大公众基础。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网景浏览器对个人和非营利组织是免费的。它也防止了互联网被那些企图强行控制它的人所垄断。它的浏览器采用开放的标准,间接地迫使大企业也采用这一相同的标准,因此避免了那种使操作系统领域至今仍在饱受磨难的战争。

搜索网络

与此同时,万维网已经创造了另外一种应用。早在1990年,“万维网”还无人听说的时候,蒙特利尔(Montreal)的一些学生已经研发了一个名为“Archie”的搜索引擎,用来查询互联网的一些网址,当年这些网址需要通过文件传输协议(FTP)来访问。在雅虎和谷歌控制该领域前,很多大学和公司都试验过搜索引擎。

在万维网站稳脚跟之前,在互联网上编辑和传递文件最流行的工具是Gopher,它是由明尼苏达大学的马克·麦克卡希尔(Mark McCahill)研发的,并于1991年首次亮相。紧接着就有两个用来搜索Gopher目录的应用软件问世:一个是内华达州的Veronica,另一个是犹他州的Jughead。EINet公司开发的Galaxy于1994年1月在得克萨斯州发布,它是第一个网站目录。由华盛顿大学的布莱恩·平克顿(Brian Pinkerton)于 1994年 4月推出的WebCrawler是万维网的第一个搜索引擎,这是一个网页,它可以对万维网上的文本进行索引编制和搜索。大约在同一时间,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迈克尔·莫尔丁(Michael Mauldin)开始开发Lycos项目,来对网页进行编目。Lycos于1994年7月面世。

1993年,万维网显然胜过了Gopher。此时,在斯坦福大学内非正式地流传着一个网站目录。1995年1月,该目录的作者、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杨致远(Jerry Yang)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推出了“雅虎!”(Yahoo!),它只是一个网站,专门按照某种预定分类对现有的所有网站进行编目。

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1994年10月,互联网已经有3864000个网站,它在一年内就增长了61%。对搜索工具的需要变得显而易见。像雅虎这样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实用性:人们不单单是知道几个由朋友运营的网站,还能找到完全是由陌生人运营的网站。

互联网影响了文化和公众生活。作家珍·艾默尔·波莉(Jean Armour Polly)发明了“网上冲浪”(Surfing the Internet)这个短语。网上冲浪很快成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的一项活动。一些人是为了娱乐,一些人是为了工作或学习。互联网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了万维网,互联网变得更有吸引力。而且由于有了万维网,那些存在了10多年的应用变得更加广为流行(尤其是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为蜗牛般的传统邮件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替代品。一项新技术也将很快为电话提供一个强大的替代选择。个人电脑即时通信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1980年计算机服务公司的CB模拟器,以及最早的美国在线公司的聊天系统Q-Link(从PlayNET公司收购而来)。然而,即时通信真正普及到大众,并成为电话的替代选择,应归功于由约翰·迈克菲(John McAfee)创办的Tribal Voice公司,还有以色列Mirabilis公司于1996年推出的ICQ,以及由美国在线公司在1997年发布的AOL即时通信。从理论上说,Netscape可以让任何人看到任何网站。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用诸如美国在线一类的服务来接入互联网。美国在线为家庭电脑提供了一个接入互联网的便捷方法:用户会收到一个寄来的软盘,里面装有所有必需的软件来实现这个奇迹。用户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自由——美国在线的用户通常只会看到美国在线想让他们知道的内容,也就是美国在线认可的子网站。大多数人都满足于访问美国在线的网页,而很少尝试美国在线以外的网站。

网络经济

几十年来,互联网一直只是用来做研究和娱乐。商业活动向来被互联网拒之门外,互联网被视为科技工具而非购物商场。而且,互联网仍然由一个军方机构在资助,而不是供消费者使用。万维网的出现使这种精神禁锢有所松动,最无操守的商业活动开始浮出水面(最初只是一些个人,利用网络之便利来买卖物品)。这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严格地说,在互联网上从事商业活动违反了使用规则,但是许多公司仍然维持着一个互联网节点,而且是为了商业目的。然而,在互联网上公然营销商品和服务仍然是违反规定的(Usenet除外,因为UUCP是单独管理的)。作为互联网骨干网的NSF网,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管理的。1992年,美国政府不顾学术界的抗议,允许商业网络与NSF网相连接。结果在几年之内,这些商业网络就把NSF网变得既昂贵又落伍。1995年,政府终于决定不再就把NSF网作为互联网的骨干网,因此,这在事实上使整个互联网上的商业活动都得以合法化。

万维网并没有创造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例如电子数据交换),而且,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的出现也早于万维网。例如,在帕洛阿图已经拥有一家股票经纪公司的威廉·波特(William Porter)在1991年就创办了E-trade公司,通过美国在线和计算机服务公司提供网上电子股票交易。但是万维网主要是提供了一个更易于使用和免费的用户界面,以鼓励更多的商家上网。1994年,第一家网上银行FirstVirtual开业。

硅谷的风险投资行业已经对此做好了准备。湾区的一批成功公司的创始人都已经退休,而且自己做了风险投资家,就是所谓的“天使投资人”。汉斯·萨乌伦斯(Hans Severiens)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提议让他们联合起来。于是在1994年,“天使团”(Band of Angels)诞生了。本着真正的硅谷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将钱汇集在一起的计划,其主要目标是能够聚集大家的智慧,而非钱财。他们每月都开会,他们是初创公司的领路人。

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一直是硅谷的一个标志,也许这正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些风险投资家和天使投资人往往都亲历过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相连的企业网络。成功的创业者因这个网络而成功,同时,他们也被期待能在成功之后加入这个网络。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经常与其他公司一起投资于相同的初创公司,所以它们有赖于彼此的成功。又因为它们会同时投资多家公司,因此它们的主要兴趣并不在于某一特定的初创公司,而在于全局。在某种意义上,硅谷的风险投资行业并不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而是在投资整个硅谷。

最后,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或者是直接来自其合作伙伴,或者是间接来自其顾问队伍。风险投资家们培育初创公司,打造其管理结构,并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提供指导。他们依靠高科技专家和知识型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自从微处理器的全盛时期以来,风险投资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在1983年约为30 亿美元,1994年约为40亿美元,而在1995年就猛增到了76.4亿美元。

正如1956年成立了肖克利晶体管公司和1971年创造了英特尔微处理器一样,1995年网景公司辉煌耀眼的股票上市是硅谷历史上的一条分界线。此后,互联网公司成倍增加,许多公司都得到了数量惊人的资金。从来没有哪个时期的初创公司能够这么容易上市。这场互联网的狂热再次改变了湾区的风景。这次华尔街的反应是直接而迅速的。新硅谷把以技术为重的纳斯达克股票指数变成了当红明星,在全世界都创造了财富。

有一个软件产业领域虽然并不令人神往,但是却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它与互联网安全密切相关。在这个领域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西部的企业家凯文·欧康纳(Kevin O’Conor)投资的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Internet Security Systems),该公司是由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的学生克里斯托弗·克劳兹(Chistopher Klausz)在1994年创建的。该公司后来在2006年被IBM以13亿美元收购。

多媒体、网络和移动性

桌面出版业继续发展,速度空前。这些年来,苹果公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大概是1991年12月推出的Quick Time。它允许开发者把音频和视频纳入麦金塔电脑的文件中。一年之后,Authorware 公司和 MacroMind 公司合并,在旧金山成立了 Macromedia 公司。Authorware公司主要经营图形化编程软件,MacroMind的Director软件就是一个多媒体创作的工具包,该软件把其使用者变成了一部影片的“导演”。这是一个新颖的比方,这种软件工具主要用来为自成一体的信息终端机开发软件。1993年,奥多比公司推出了PDF文件格式,用来创建和阅读专业、高质量的文档,接着推出了免费的Acrobat PDF阅读器。

图形应用程序的热潮引发了对更好的图形处理器芯片的需求。圣塔克拉拉的英伟达公司(Nvidia)是一家无工厂的半导体公司,由黄仁勋(Jen-Hsun Huang)和SUN公司的两名工程师在1993年创办,为个人电脑设计图形处理的芯片组。

通信技术也有了快速的进步。思科公司在1993年收购了Crescendo通信公司,在1994年收购了Kalpana公司,从而进入了以太网交换机业务。至1997年,以太网交换机已经为思科创下了超过5亿美元的年收入。由Weitek公司的孙燕生(Edmund Sun)和亚历山大·巴克斯基(Alexandre Balkanski)于1988年在苗比达创办的C-Cube公司,已经开始为视频压缩技术制作芯片(MPEG编解码器)。

早期的云计算技术也得到了发展。1990年,苹果公司的马克·波拉特(Marc Porat)开始了一个代号为Paradigm的项目,旨在制造一个新型的手持移动设备。1990年5月,波拉特与苹果公司的两位软件工程师比尔·阿特金森和安迪·赫茨菲尔德(Andy Hertzfeld)决定创办公司来实现这个创意,这就是General Magic公司。现在他们的想法更加雄心勃勃,想把一台真正的电脑的所有功能,都交到一个普通的移动用户手中。当时这在技术上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们想到创建一种可以在相互连接的设备上运行的“云”服务,通过在云上漫游,一个最简单、功能最差的设备也能被激发出一台真正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他们开发出一种叫作Telescript的编程语言,来编写供手持设备(一种个人智能通信设备)使用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将在物理上不时地被传播到远程计算机上,但是最终将会把结果传回给手持设备的使用者。电信和信息技术巨头,诸如索尼、摩托罗拉、松下、飞利浦和AT&T等公司对这个创意进行了投资。在商业上这是一个惨重的失败,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却因此真正地出现了,这就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EO公司是由C-Cube公司的主管、法国出生的阿兰·罗斯曼(Alain Rossmann)在1991年创建的,专门制造一种个人数字助理。它同时也是一台使用Go公司的PenPoint操作系统的移动电话,该操作系统能够识别手写命令。EO公司是Go公司的硬件分公司。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投资研发了一台笔触式平板电脑,并带有手写识别的软件,最终在1993年以牛顿个人数字助理为名发布。牛顿个人数字助理是又一个失败,但是它却在Psion手持电脑出现十年之后,在硅谷掀起了小型移动数字个人助理的风潮。顺便提一下,它采用的是英国的ARM处理器。牛顿个人数字助理虽然失败了,但是却间接地帮助了ARM处理器以小型设备为市场,从而得以生存。1991年,惠普也以其Jaguar手持电脑进入这个市场。因此,苹果公司是后来者,但是它的Message Pad却是第一台基于牛顿平台的设备,它带有手写识别功能和一支硬笔。最重要的是,它看起来很酷。

数字照片和数字打印开始取代各种化学胶片。洛杉矶的Dycam公司恐怕是第一家把电子照片和电脑相连接的公司,它在1990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Model 1。它能够把照片作为数字文件储存在一个容量为1 MB 的内存芯片上,并且能够下载到 PC 上。柯达DCS100数码相机随后也很快出现了。与此同时,1990年,柯达又发布了PhotoCD,这是一个盒子,能把底片或幻灯片转换成图像文件存入光盘中,但它用的是一种专有格式而不是JPEG格式。第一台可以通过串行接口把照片下载到个人电脑的照相机是苹果公司的Quick Take100,它可以在一个闪存上储存多达32张分辨率为320×240像素的照片。然而,是柯达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Kodak DC40相机才使这个理念在全世界流行起来。1994年,爱普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Stylus Color,使千家万户能够打印自己的数码照片。早期的数码相机采用了一种模拟程序,将图像转换成一组像素。这个程序最初是由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于1969年在贝尔实验室为计算机数据储存而研发的。基于 CMOS 技术的图像传感器,是埃里克·福萨姆(Eric Fossum)于1993年在南加州的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发明的,这种CMOS技术就是用以制造电脑微处理器和存储芯片的同样的技术。然而在2000年以前,这些主动像素传感器(APS)并没有流行起来。

在一次罕见的跨行业合作中,IBM、英特尔、微软、康柏、DEC以及其他公司联合在一起,共同规定了个人电脑的通用串行总线标准(USB),并最终在1996年推出。这将使外围设备与计算机的连接更加容易,也可以把数码相机等设备作为电脑外围设备来连接。截至2009年,超过30亿台设备都有一个USB接口。

1982年,由欧洲各国的国家电信机构(著名的有法国电信公司和德意志联邦邮电部)组成的一个联盟,一起为移动电话通信设定了一个共同标准,即GSM。他们设想让每一个手机都配有一个集成电路,叫作用户识别模块(SIM卡),它含有用户的所有信息,那样信息就能独立于手机而存在,可以装在不同的手机上。第一张SIM卡是1991年德国的捷德公司(Giesecke & Devrient)为芬兰无线网络运营商Radiolinja公司研制的,该公司推出了第一个GSM服务(现在更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预示着第二代(2G)移动电话技术的来临,它是数字的而不是模拟的。与此同时,圣地亚哥的高通公司(Qualcomm)研发了一种不同的技术——CDMA,并于1992年推出。但是它只是在北美得到采用,并且最终卖给了日本的京瓷公司(Kyocera)。

蜂窝电话技术在1992年来到了湾区,当时摩托罗拉的马丁·库珀(Martin Cooper)在圣何塞创建了ArrayComm 公司,来改进蜂窝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虽然不是特别成功,但是ArrayComm公司为这个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人才。

20世纪90年代初能访问互联网的智能手机正在开发中。红木城的Unwired Planet公司(后改名为Phone.com and Openwave公司)开创了一种名为Microbrowser的移动互联网浏览器技术。它开发了手持设备的标记语言HDML,基本上是一种用于手持设备的HTML语言。当移动电话业务领域中的大多数公司都忙于采用“推送”方式的手机短信的时候,Openwave公司采用了自己的“引入”方式。一年之后,Openwave公司和移动通信三巨头(爱立信、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将HDML改成了WML(无线标记语言),这就是手机访问互联网的国际标准。

语音识别技术后来变得对移动设备的用户界面十分重要。它的一个主要研究中心就在斯坦福研究所。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领导的一支团队开发了用于“空中旅行信息系统”(ATIS)的技术,这个项目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出资的。这项技术把研究所本身的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一个是语音识别,另一个是自然语言处理。1994年,科恩辞去了工作,并在门罗帕克创办了Nuance公司,它后来成了这个领域的主要领先者之一。Nuance的技术后来通过Siri公司授权给苹果的iPhone使用,而科恩则在2004年被谷歌雇用。

IBM VS微软

微软继续主导着操作系统市场。1990年5月,微软的Windows 3.0终于大获成功,这是以前Windows的各个版本从未达到过的成就。这里的区别在于,Windows现在已经拥有一整套经过严格测试的应用程序,为首的就是微软自己的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等软件。Windows 3.0获得了来自第三方厂商的广泛支持。Windows 3.1在1992年4月发布时,仅两个月内就售出了300 万套。Windows 95 在1995年8月发布时,销售势头甚至更加疯狂。1991年,微软的营业收入为18.4亿美元,员工数量达8226名。比尔·盖茨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更重要的是,数以百万计的电脑用户放弃了文本命令式的MS-DOS操作系统,转而使用有层叠窗口、下拉菜单和用鼠标点击的Windows操作系统。

IBM与微软之间的神圣同盟让微软成为软件业的霸主,然而这一关系在1990年突然终止。微软意识到,Windows 3.0是如此成功的一个产品,OS/2 是无法企及的。Windows 3.0适用于更多的平台,许多电脑制造商都把它预装销售,它还拥有快速增长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库。而在另一边,OS/2只有IBM的支持,而且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微软决定与IBM分道扬镳,继续专注于Windows。IBM已经失去了对计算机行业的掌控:1992年,IBM宣告亏损高达49.6亿美元,创下了当时美国公司历史上的最高亏损纪录。1993年1月,随着微软股票的持续上涨,IBM 股票却持续暴跌,微软的市值达到了267.8 亿美元,超过了 IBM 的267.6亿美元,尽管IBM仍然拥有更多的雇员和640亿美元的营业额。市场不再相信IBM的商业模式会有前途。

Digitalk 公司和ParcPlace公司已经推出了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Smalltalk的商用版本,并且已经有了一批为数不多但高度忠诚的追随者。IBM在1991年也启动了它的Smalltalk项目,该项目在1995年产生了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VisualAge。苹果公司则已经开始了Pink计划,也是要设计一个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用C语言的面向对象的版本,也就是C++编程语言来编写。1992年,IBM与苹果公司联手在库帕蒂诺成立了Taligent公司,目标是完成Pink计划,并将它移植到苹果和IBM两家的平台上去。由于微软是双方共同的敌人,整个计划被普遍看成是对付微软的举动。这一项目又失败了,但它至少给人一个启示:策略联盟的成败,取决于“人、地、事”这三者间的高水平互动,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Windows的大潮势不可挡。微软1994年的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甚至开始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担心出现软件产业的垄断现象。美国政府迫使微软在竞争中“少做坏事”,而这只是对微软的美国和欧洲业务所做的一系列诉讼和调查的开始。

微软的崛起以及传统IT巨头的衰落是要付出代价的:研究机构日益萎缩了。当IT和电信界由IBM和AT&T这类公司主宰时,它们的研究机构规模庞大、雄心勃勃。这些研究所发明了晶体管、互联网、编程语言、操作系统、硬盘、关系型数据库和Unix。微软研究所什么都没有发明。AT&T分拆后的后裔公司,也就是地区性的贝尔公司和一些新电信公司,也是什么都没有发明。IBM和AT&T没必要收购其他公司,因为它们的产品是自己的研究所研发的。微软和后来的谷歌的一些最著名的产品都是从初创公司买来的。他们花钱买来的不是伟大的研究团队,而是杰出的知识产权律师,为其产品的无数并非重要的功能申请专利,以此策略来阻止竞争对手进军同一领域进行开发。微软时代是商业计划的时代:公司依赖于商业计划而不是技术创新来称霸一方。难怪他们无法研制出能够与晶体管或者IBM的许多发明创造相提并论的东西。

尤其在硅谷,公司创建和毁灭的过程很快,这是老式研究所变得每况愈下的现实原因之一。对于硅谷这种疯狂增长的模式来说,基本可以肯定没有一家公司能负担一项长期研发计划,尤其是不专注于某一产品的计划。人才对所有公司寿命的预期都不高,延长寿命的惟一方法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所谓的“蛮荒法则”从无法可依的大西部小镇转移到高科技产业来了。归根结底,这就是从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经历中得到的教训。

免费的Unix

1991年,Unix大战仍在进行,一个名为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的芬兰学生开发了一个叫作Linux的Unix新内核。他为它配备了GNU工具,当时GNU还不能提供内核。利用这种方式,托沃兹实现了斯托尔曼(Stallman)的主张:一个免费和开源的Unix版本。然而,最初惟一的支持来自于小公司和个人,当然不会是正在参与Unix大战的大公司。199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的马克·尤因(Marc Ewing)完成了他的Red Hat Linux开发工作,并在北卡罗莱纳州创办了红帽公司(Red Hat)。1993年1月,Novell公司以1.5亿美元从AT&T公司手中购买了全部Unix源代码的权利。

存储业

有一个公司试图与存储业的专业户,诸如东海岸的大公司EMC以及日本的大商社日立公司竞争。Network Appliance公司(NetAPP)是从Auspex公司分拆出来的公司,于1992年由戴维·希茨(David Hitz)和詹姆斯·刘(James Lau)在桑尼维尔市创建。他们认为数据存储设备是一种新型的用具,局域网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可以共同使用。以太网的数据存储的概念很简单,但也是一个金矿,它使NetApp公司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营业收入每年翻倍。他们的做法是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们并不是使用昂贵的定制硬件来尽可能快地运行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相反,他们在标准硬件上运行特制的软件,这个软件只做一件事:存储和检索数据。

企业资源规划(ERP)

ERP和供应链管理(SCM)在旧金山湾区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1992年,仁科公司的产品中增加了一个财务模块,就使其营业额在1994年提高到了5.75亿美元。接着,在收购了红辣椒软件公司(Red Pepper Software)开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之后,1995年仁科又增加了一个制造模块,这又使其营业额在1997年提高到了8.16亿美元。这是客户端—服务器时代最轰动的成功故事之一。红辣椒软件公司由蒙蒂·兹维本(Monte Zweben)于1993年在圣马特奥创办,他以前是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那里他曾经为国家航空航天局肯尼迪空间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研制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调度系统。

1993年,甲骨文公司前销售主管托马斯·西贝尔创立了Siebel公司,旨在向市场推出销售队伍管理自动化软件,这是走向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第一步。与此同时,1992年,SAP公司推出了R/3系统,将其ERP系统从大型主机转移到一个三层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上和关系型数据库中。此举立即获得成功。1994年,SAP的营业额增长了66%,次年增长了47%,达到19亿美元,是公司1991年收入的3倍多。

经济模式的竞争

1991年,美国电脑产业公布了它的首次“贸易赤字”:按金额计算,计算机技术的进出口量处于入超状态。不同地区的变化程度差别很大。在美国,计算机产业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大企业隔夜消亡、新巨头瞬间崛起。在欧洲,计算机市场由一些老牌的大公司控制着,比如德国的Nixdorf公司、法国的布尔公司、英国的ICL公司以及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等。

总体来说,欧洲人一直在迫不及待地要赶上“开放式系统”这班车,而全然不顾他们的营业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定制的专有设计,尤其是操作系统。他们的经营模式通常都强调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购买体验,而这些客户通常都是规模很大的企业(尤其是银行)。

欧洲人更愿意销售“解决方案”,也就是把软硬件按需配置在一起,而不是销售单个的硬件和软件。多年来,这些电脑组件都是厂商自产的。这种做法基本上就是IBM商业模式的微缩版和外国版。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和IBM抗衡,原因有两个:一是得到本国政府的政策保护,二是在一个只有极少数欧洲人懂英语的时代,他们使用了非英语的本国语言。他们虽然都采用了来自美国的软硬件,但是特别重视改变名字和界面,把电脑变成了一种独家的产品。而且,他们的产品也富有创造性,尤其是奥利维蒂公司开发了一个类似Unix的实时操作系统,即多功能操作系统(MOS)。该系统由亚历山大·奥斯纳吉(Alessandro Osnaghi)设计,最初是在奥利维蒂公司在库帕蒂诺的实验室里实现的。欧洲大多数电脑厂商都支持Unix作为IBM操作系统的替代者,他们都加入了开放系统基金会(Open Systems Foundation)。

然而,欧洲的大型电脑生产商已经开始迅速衰退。1982年,布尔公司被法国政府国有化。1990年,德国企业集团西门子收购了Nixdorf公司。同样,日本的富士通公司收购了英国ICL公司80%的股份,而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则在苟延残喘(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就垮了)。向开放系统的转型成了一种大规模自杀的方式。

欧洲在软件领域表现不佳,只有SAP公司一家开始成为全球性大公司,它的ERP软件甚至在美国也占有统治地位。日本虽然在硬件方面努力变成了强国,但在软件方面还是无足轻重。

然而,人们仍不清楚美国电脑产业的优势从何而来。毕竟,万维网最初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一个欧洲科学团队“发明”的; 芬兰是第一个实施了GSM移动通信网络的国家。如果一定要指名一个具有前瞻意识的地方,那也不是硅谷,而是瑞士。这个地方是世界上最节能的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它在“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废物处理和可持续交通等)以及生物科技方面一直领先。尽管如此,恐怕只有瑞士问题专家才能说出一个瑞士公司的名字,但是他也可能说不出哪一件东西是当时瑞士的发明。

很明显,整体的经济模式起了很大的作用。德国的经济模式鼓励逐步创新和长期规划(举例来说,这种思维模式在冶金产业方面确实很有用)。相反,美国的经济模式则鼓励实时的毁灭性创新。硅谷就是美国这种理念的最终体现。

另外,硅谷模式并非只是外界所描述的那种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比如,1993年,政府、商界、学术领域以及社区等各界领导人成立了“硅谷合作网络”。他们发起了硅谷的“经济开发圆桌会议”(后更名为“硅谷经济发展联盟”)以及其他活动,尽可能使本地区更有利于商业经营。该联盟分拆出来的组织“智慧硅谷”则帮助学校、地方政府和社区中心等接入互联网。

英特尔获益于蓬勃发展的个人电脑市场,它在1992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领先于NEC公司和东芝公司。英特尔的营业收入在此前的五年内翻了一番,达到80 亿美元。在几年前被日本公司逼得几乎破产的英特尔,现在终于一雪前耻。

生物技术

由于基因泰克公司的成功,生物技术产业正在湾区发展,尽管速度缓慢。1990年,来自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迈克尔·威斯特(Michael West)创办了Geron公司,资金来源于石油工业大亨米勒·夸尔斯(Miller Quarles),他想要一种抗衰老的“灵丹妙方”(也就是发现长生不老之法)。1992年,公司迁到门罗帕克,威斯特在那里找到了更多的风险投资。后来在1998年,Geron公司的科学家在卡尔文·哈雷(Calvin Harley)带领下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但是离发现“长生不老之药”还差得很远。Calgene公司是来自萨克拉门托附近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初创企业,它在1992年培育出“FLAVR SAVR”番茄,这是第一种在商店出售的转基因食品(GMF)。

虽然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缓慢,但生物科技业的科研本身却发展迅速,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开始实施。1992年,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的传奇开始了。文特尔在旧金山半岛长大,后来加入了马里兰州的国家卫生研究院,这所研究院当时在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领导下,仍然是一个传统的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由于该中心在基因处理技术的自动化方面进展不快,文特尔感到沮丧,于1992年辞职并退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几公里之遥的洛克维尔(Rockville)建立了基因组研究所(TIGR)。这个研究所由新泽西的风险投资家华莱士·斯坦伯格(Wallace Steinberg)资助,他在7年中投资了7000万美元。该研究所聘用了许多文特尔在国家卫生研究院时的老同事,同时,斯坦伯格还聘请了威廉·哈兹尔廷(William Haseltine),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是哈佛大学研究艾滋病的先驱。与他合作的是罗伯特·加洛(Robert Gallo),他效力于国家癌症研究所(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几年后他发现了艾滋病的致病原因HIV病毒。斯坦伯格让哈兹尔廷掌管一家名为“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GS)的新公司,其商业计划是:由文特尔的基因组研究所创建一个基因信息数据库,由哈兹尔廷的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将之卖给制药公司。

这是一项大胆的计划,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生物医学公司仅仅靠销售信息来赢利。此举与一种认为未来医学是“生物信息学”的设想不谋而合。1993年,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将其基因数据库以1.25亿美元的总价卖给了史克必成公司(SmithKline Beecham)。1995年,基因组研究所的罗伯特·弗莱希曼(Robert Fleischmann)利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尔的摩附近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汉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n Smith)的研究,成功地对一种能自由生活的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排序(或者称为“绘制图谱”),这种生物是细菌流感嗜血杆菌,能引起耳部感染。这一成功在美国各地催生了一系列基因组测序的项目。

其他研究人员也在努力研发产品。斯蒂芬·福多尔(Stephen Fodor)供职于Affymax研究所,这是一家制药公司,1988年成立于帕洛阿图,创始人是 Alza 公司的扎法罗尼(Zaffaroni)。他研究的是利用与制造半导体芯片相同的生产技术来制造DNA芯片。与此同时,彼得·舒尔茨(Peter Schultz)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合化学方面的先驱。他们都想克服基因检测速度缓慢的问题,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同时检测成千上万的分子。在扎法罗尼的帮助下,两人于1992年在圣塔克拉拉创办了Affymetrix公司,以生产“基因芯片”,即把大量的DNA分子印刷在硅晶圆上,这种芯片就是电子芯片在生物领域中的翻版。1994年,第一个DNA芯片诞生了。沿着同样的思路,南非出生的基因专家西德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于1992年与应用生物系统公司的创始人(Applied Biosystems)山姆·艾尔特(Sam Eletr)合作,在海沃德创办了Lynx Therapeutics公司。Lynx Therapeutics公司发明了一种大规模并行检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一次测试中同时检测多个DNA样本。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列出了全部人类基因后,下一步将是了解这些基因所代表的含义。1993年,分子应用集团(Molecular Applications Group)于帕洛阿图成立,创建者是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克里斯托弗·李(Christopher Lee),该公司把数据挖掘软件的技术运用于基因信息,以便帮助生物技术公司了解DNA中蛋白质的功能。

对于制药公司而言,人类基因组科学的商业潜力从一开始就是显而易见的:对基因组作用的理解,可以帮助医药公司了解基因组引起的对应的疾病,并可能了解如何治愈这些疾病。

第一个股票上市的“基因组”初创公司,是由纽约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创立的。1991年,一个企业集团收购了圣路易斯的一家生物技术初创公司Invitron,该公司是科学家兰德尔·斯科特(RandallScott)创办的。之后,他们又把这家公司转入一家位于帕洛阿图的初创公司Incyte药业公司。1994年,Incyte公司推出了一项个人基因组的服务产品LifeSeq。这种服务需要每年花费几百万美元订购,它基本上包含了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基因组中的基因的目录,另外一个是每个基因的表达以及可能的功能的目录。这项LifeSeq服务产品实际上是一家叫作Pangea Systems的生物技术咨询公司为Incyte公司创建的。后来,Pangea公司推出了一个基因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并最终把它放到了网上,也就是DoubleTwist。

另外一个存放生物信息的重要的基因序列库是“基因银行”(GenBank),它成立于1982年,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基因序列数据库的继任者。它曾经一度由IntelliGenetics公司维护,一直到 1989年转交给新创建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gy Information)。最后,UniGene是一个基因转录序列的数据库,也由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掌管。

生物技术在“解决”衰老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辛西娅·凯尼恩(Cynthia Kenyon)在剑桥大学时是西德尼·布伦纳的学生,现在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职。1993年,她发现一个单一的基因突变会使线虫的寿命增加一倍。这一发现促进了人们对人体衰老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媒体关注的是生物技术在制药业的应用(红色生物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绿色生物技术)。不过,生物技术还有第三处应用——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物化学品、生物材料和生物燃料(白色生物技术)。

生物燃料技术是基于发酵和生物催化。这一技术通常需要具备“生物反应器”,其中加入特制的微生物(比如酵母、真菌和细菌),将农作物或其他有机材料转化成糖类,再转化成有用的化学产品。白色生物技术的“产品”种类繁多,从用于红、绿色生物技术产品的复杂成分,到诸如生物燃料的大宗化学产品。希望在未来,可降解生物材料将会取代从20世纪以来广为使用的基于石油的合成材料。可降解生物材料在生产时需要较少的能源,处理时产生的废物也较少。

另外一个与能源相关的新兴行业是燃料电池行业。它们带来的前景是开启一个让环境保持清洁的发电厂的时代。1991年,东海岸的一家大型国防承包商联合技术公司(UTC)率先向市场推出了燃料电池系统,主要用在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飞机上。同时,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对锂电池的研究催生了 Polyplus 电池公司,该公司于1991年在伯克利开设了办公室。

“数字边疆”的人生百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硅谷的所有技术变革并没有对其社会本质做出多大的改变。它仍然保持着一种“开拓边疆”的状态:大多数人都是单身男性。无论是非法来到这里打扫游泳池的墨西哥人,还是合法来到这里编写软件程序的印度人,大多数移民都是男性。跟以往开拓边疆时代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在某个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妻子带来。来自美国其他州的国内移民也大都是男性,在实验室里工作、担任工程师和主管职务的移民几乎全是男性。20世纪90年代末,圣何塞州立大学的毕业生中,女性的比例仍然只有18%。然而,现在妇女不再只是待在家里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学习商业、法律、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些专业知识有可能帮助她们得到高薪工作。沙龙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沙龙是流动的,在家中或者在可以开派对的酒吧中举行,而这种派对经常意味着一个商业机会(一个可以找到新工作而不是找老婆的机会)。

闲暇时间仍然非常有限,很多人在周末甚至在节假日都在工作。一年标准的休假待遇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大多数移民都用来回国探亲。真正的休假往往是以“离开岗位”6个月或12个月的形式出现。在一个产品的开发周期里离开几天是比较困难的,而干脆离职6个月,其间由别人来替代倒容易一些。与此同时,商贸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越发需要了解世界。所谓世界,越来越多地是指那些太平洋国家,而不是大西洋国家了。

许多风险投资家在20世纪80年代来到门罗帕克、在90年代来到帕洛阿图,从此旧金山就失去了湾区金融中心的作用。它恢复了自己的老本行,成为“边疆”的娱乐中心。如果硅谷的工程师和创业者搬到旧金山,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那里的夜生活。在硅谷,人们主要的娱乐场所是健身房或者电影院(或者在家里玩电脑游戏、看视频),晚上10 点一切店铺都会关门打烊。跟硅谷的一尘不染和刻板的生活方式相比,旧金山带来的是一种“狂野”的生活方式。

然而,帕洛阿图正迅速成为餐馆、咖啡馆和商店的理想的集中地,它们大多数都在由斯坦福大学的棕榈大道(Palm Drive)延伸出来的大学路(University Avenue)上一字排开。帕洛阿图已经失去了它作为“学生城”(Student town)的魅力,成为了最昂贵的居住区之一。而附近的斯坦福购物中心现在是整个湾区购物体验最高端的地方。

山景城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初创公司并不在少数,它开始着手在该城市的“智慧”中心卡斯特罗大街(Castro street)上建立与帕洛阿图的大学路相似的街区。最初,一个涵盖七个街区的改造工程于1990年完成,使卡斯特罗大街上书店林立。

文化和社会

万维网和乌托邦主义的“全球连线”文化的联姻,把有关个人自由的老生常谈重新放到了新的分布式的、受到政府操控的数字化媒介上去。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7月在旧金山成立了“电子前沿基金会”(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其创办者有三人:莲花公司的创始人米切尔·卡普尔、“感恩的死者”乐团(the Grateful Dead)的词作者、如今的自由论者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还有Usenet和GNU操作系统的老将约翰·吉尔摩(John Gilmore)。这个组织要在互联网上捍卫民众的自由权。

1993年,《全球概览》杂志的出版人凯文·凯利与别人联合创办了《连线》杂志(Wired),他用这本杂志来继续探讨技术、文化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由肯·戈夫曼(Ken Goffman)于1989年在伯克利创办的《Mondo 2000》是一份更为激进的刊物,它早就对此问题有所探究。《Mondo 2000》是一份精美的杂志,它专注于地下网络文化,这种文化探讨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和狂欢时代的“智慧良药”。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狂欢的时代,在废弃的仓库中经常会有非法举办的通宵舞会。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刺激了长达10年的狂欢。乐坛急剧扩大,产生的不是歌星,而是各种另类的概念:前卫摇滚三重奏Primus乐团、民间摇滚乐团“红房子画家”(Red House Painters)、迷幻摇滚乐队“苏巴拉诺德空间”(Subarachnoid Space)、斯托纳摇滚“睡眠乐团”(Sleep)、超现实主义电声的“帖撒罗尼迦行动”(The ssalonians)以及电子/数字作曲家帕梅拉·仔(Pamela Z)。

在不断成长的艺术市场的推动下,视觉艺术也在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新一代的艺术画廊,例如凯瑟琳·克拉克画廊(the Catharine Clark Gallery)和芳草地艺术中心(the 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旧金山仍然擅长创造独特的亚文化运动,而不是高雅艺术和音乐。20世纪90年代,壁画和涂鸦艺术一派繁荣,著名的艺术家有:里卡多·戈维亚(Ricardo Gouveia)、玛格丽特·基尔加伦(Margaret Kilgallen)、巴里·麦吉(Barry McGee)和露比·雷米尼斯·内里(Ruby Reminisce Neri)。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发起了“米慎流派”(Mission School),这是一场以米慎街区为中心的艺术运动,它更多地受到街头艺术而不是博物馆艺术的影响。他们往往用捡拾来的物品进行艺术创作。克里斯·约翰森(Chris Johanson)就是自这群人中脱颖而出的。在1990年,旧金山的主要垃圾场都启动了驻场艺术家的创作计划。哈勒尔·弗莱彻(Harrell Fletcher)和乔恩·鲁宾(Jon Rubin)两人都是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在奥克兰开了一个“画廊”,在那里他们创作了表现邻近街区的装置艺术,用的道具就是街区的居民。1995年,艾米·弗朗切斯基尼(Amy Franceschini)创作了艺术家集体作品《未来的农夫》(Futurefarmers),以促进人们了解参与性的艺术项目。

旧金山也因为有一批活跃的设计师而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设计流派的聚集之地。四个迈克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迈克尔·凡德比尔(Michael Vanderbyl)、迈克尔·曼瓦林(Michael Manwaring)、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和迈克尔·马布里(Michael Mabry)。虽然第一个运用麦金塔电脑的平面设计师是洛杉矶的阿普里尔·格雷曼(April Greiman),但是旧金山才是鲁迪·凡德兰斯(Rudy Vanderlans)和约翰·赫西(John Hersey)的大本营。鲁迪·凡德兰斯创办了《羁客》杂志(Emigre ,第一本运用麦金塔电脑制作的主要杂志),而约翰·赫西则是另一位使用计算机做图形设计的先驱者。

然而,那个曾经见证过嬉皮士及朋克一族的旧金山湾区,已经落到了高科技书呆子的手中。这里的大学每年培养出成千上万的软硬件工程师,与此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人迁移到这个地方。这一历史时期还经历了又一波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移民大潮,正如30年前一样。但是,与1966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动机不再是“和平与爱”,而是虚荣和贪婪。

旧金山湾区的都会区向四面八方急剧扩大,尤其是向南和向东。它的新增人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农业显然已经式微,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湾区变得更加宽容和开放。政治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在1993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第一位最年轻的非白人女性教务长。

◆本文地址: , 转载请注明◆
◆评论问题: https://jerkwin.herokuapp.com/category/3/博客, 欢迎留言◆


前一篇: 
后一篇: 

访问人次(2015年7月 9日起): | 最后更新: 2024-04-16 06:38:20 UTC | 版权所有 © 2008 - 2024 Jerk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