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

类别:    标签:    阅读次数:   版权: (CC) BY-NC-SA

第十三章 实验室发明家: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及其创新机制(1969—1983)

公司研究所的产生

在20世纪70年代,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是当时美国最成功的公司研究所。那里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GUI)、激光打印机、以太网技术。人们普遍认为,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获得成功的源泉是它拥有的高端人才。六个因素使这些人聚集在这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环境中。一是施乐对科研的巨额资金投入; 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买方市场,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创办时,正值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不振,政府裁减研究人员; 三是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当时计算机技术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四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高质量的管理,他们知人善任,给研究人员充分授权,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命令,没有指示,没有任务期限,自由实验是无价之宝; 五是优厚的报酬,施乐给研究人员的年薪在20 世纪70年代为30000~35000美元,这对一个新毕业的博士来说相当不错; 六是当时创业机会缺乏,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成立时,计算机研究人员不容易找到创业的资金,虽然这种情形很快就有所改观。

虽然施乐公司从未对研发中心的高超技术全部实现商品化,但它还是从这些创新中赚取了数十亿美元,超出了资金投入的许多倍。有几位创办研发中心的有功之臣值得一提。施乐的首席科学家杰克·戈德曼(Jack Goldman)在1969年5月建议,设立一个“先进科学和系统实验室”进行计算机和固态物理研究。戈德曼对施乐的主管们说:“如果你们聘用了我,5年之内你不会得到商业回报。但如果你们在10年之内还不能获得商业价值,你将知道你请错了人。”施乐公司的CEO彼特·麦克库卢(Peter McCullough)慧眼独具、目光远大,他批准和支持了这项提议。1969年,麦克库卢让施乐以9.2 亿美元的股价收购了马克斯·巴列夫斯基(Max Palevksy)的科学数据系统公司(Scientific Data Systems)。这是一家计算机公司,有一个二流的小型机产品,施乐在数年之后才将其放弃。但是麦克库卢还是要公司向这个方向进行探索。他聘用了杰克·戈德曼来领导研发中心,以创造“未来的办公室”。

首先,戈德曼聘用了几位明星经理,其中最重要的是鲍勃·泰勒。他以前是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的主任。然后是1970年初加入的乔治·佩克(George Pake),他担任施乐硅谷研发中心主任一职,并说服戈德曼把中心设在加州的帕洛阿图,就在斯坦福大学附近。泰勒具有物色和培养计算机科学研究人才的天赋。泰勒在《退伍军人安置法案》的资助下,在得克萨斯大学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最终加入了先进研究项目署的里克里德团队。1970年12月,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正式投入使用,当时有4个节点在运行。

先进研究项目署是一个怪物,它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预算多达1400 万美元,这比其他5家最大的拨款者加起来还多。泰勒最后在该署成了伊凡·萨瑟兰的副手,不久后就开始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泰勒得以接触美国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计划,同博士生以及年轻教师一起寻找前沿项目加以推进,其中许多是有关人机互动方面的。泰勒的重要性在于,他在先进研究项目署出资为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他认识这一领域中的所有年轻研究人员,并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他知之甚多,提问和指导恰到好处,但是他也坦承自己不是专家,因此并不对研究作微观管理。这样,泰勒就在计算机领域内建立了最好的专业人际关系。他所结识的人,如艾伦·凯在1972年说过:“计算机科学方面,我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事有90%受到了先进研究项目署的资助。”该署的模式是,找到好的人选,给他们很多资金,以观后效。如果研究人员3年不出成果,他们就会被辞退。

艾伦·凯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1969年7月,凯的博士论文《反应式发动机》被犹他大学接受 [他进入博士学业只是因为导师唐·伊文斯(Don Evans)从来不看学生成绩]。凯的论文中,有着对他的个人电脑Dynabook的初步描述,它基本上是一个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凯是一架永不停歇的思想机器,他的创意有一半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另一半可以试验,而且是革命性的。他是一个狂热的神童,从不安分守己。凯讨厌分时电脑终端,每个人只能在某个时间点上使用。无论它是主机还是小型机,你必须要与人分时使用;这些机器有着闪光的绿色文字,并且只有少数书呆子会使用。凯要的是一种连小孩子都可以使用的界面,更像作手指画和看彩色电视那样。

艾伦·凯对何谓计算机及其用途有着全然不同的理解,他的看法来自他对教育的热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想象儿童才是电脑最终的用户,因之电脑是儿童的一个工具。一旦确定了方向,问题就不在于处理速度有多快,而在于是否直观。不是说人需要学习电脑语言,而是电脑如何学习人的“语言”。

凯有过一个关于移动计算机的构想,并将之称为Dynabook。他还倡导“面向对象”的教育软件。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软件环境以开发软件应用:smalltalk.这是受到用于仿真的编程语言Simula 67的启发而设计的,而Simula 67则是奥莱-约翰·达尔(Ole-Johan Dahl)和克里斯汀·尼嘎德(Kristen Nygaard)在挪威开发的语言。他们全都有给儿童设计的图形用户界面、交叠的视窗和“台式”电脑的意味。艾伦·凯的团队包括阿黛尔·戈德堡(Adele Goldberg)和丹·英戈尔斯(Dan Ingalls),他们开发了大部分的编程语言。PARC还聘用了包括名声颇大的查尔斯·萨克尔在内的柏克莱电脑公司(BCC)的大师们,这些人曾经试图商业化柏克莱的Genie项目(一个早期的计算机时分系统——译者注)。

也许和技术同样重要的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工作文化,一个基本上没有任何准则的氛围。施乐建立了这个中心,让科学家拿着钱去做他们想做的研究。这听起来对那些来自政府部门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泰勒培育了一种随便、非正式、平等主义的环境。没有着装要求,也没有上班钟点要求。PARC作为研发中心象征着一种为嬉皮士所宣教的另类的生活方式。

PARC起飞的20世纪70年代正是施乐公司的艰难岁月。1970年,IBM推出了它的第一部办公复印机,终结了施乐公司历史性的垄断,施乐进入了一个痛苦的紧缩时期。此外,当一些主管试图取消研发中心时,施乐董事会成员和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巴丁(晶体管的共同发明人)力争保住了研发中心,他相信170万美元的预算相当值得。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和斯坦福研究所益智研究中心

在对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前,了解与它相邻的研究机构益智研究中心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也很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正在俄勒冈州立大学上学,当他学业近半时,被海军征召入伍。他在菲律宾当了两年雷达技师,在那里,他读了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在1945年写的一篇文章《如我们所想》。布什写的是关于计算技术和未来使用一种存储器件来增强人的智能的可能。人能够用它储存“他的所有的书籍、记录和通讯,而且它是机械操作,可以快速灵活地查阅”。恩格尔巴特的雷达技师的经历使他相信,信息可以在一个屏幕上进行显示和分析。他梦想着一个知识工作者坐在工作站的屏幕前,在信息的空间里探索和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1948年,恩格尔巴特退伍后继续完成电机学士学位,并于1955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了一年助理教授后,他来到了位于门罗帕克的斯坦福研究所。1962年10月,恩格尔巴特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增强人的智能:概念的框架》,论述了计算技术和他对现代工作场所的信念。

在斯坦福研究所,恩格尔巴特获得了十几项专利,他还提议用计算机增强人的智能。美国政府的科研部门先进研究项目署给他资助,在斯坦福研究所内成立了益智研究中心。先进研究项目署资助该中心探索人与计算机的共生关系,以及多人同时在线使用一台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的“时分”技术。20世纪60年代中期,恩格尔巴特和他的团队开发了计算机界面的要件,诸如数位映像屏幕、鼠标、超文本文件、协作工具和图形用户界面的雏形,这些都远远早于个人电脑行业。那时候,大多数人对电脑一无所知; 专家们则只能在大型机上使用专用系统软件和难以掌握的文本接口。鲍勃·泰勒在先进研究项目署工作了两年成果不大,他资助了一个项目来试验和评估不同的屏幕选择装置,或者叫作指示器,用于在线的人机互动。

泰勒提供的先进研究项目署资金,使现代计算机的鼠标得以问世。恩格尔巴特构想了这个装置,比尔·英格利希实际上制造了第一个木制的鼠标原型机。1967年,恩格尔巴特和比尔·英格利希一起申请了一个专利,这是一个有两个金属轮的木质壳体:一个电脑鼠标器(美国专利号3541541)。他们把这个装置描述为一个“显示系统的X-Y坐标指示器”。试验室里没人记得是谁给它取名“鼠标”的,但是因为它的末端拖了个尾巴,所以有人就这么叫它。令人遗憾的是,恩格尔巴特和英格利希没有在鼠标器上拿到过任何版权费。斯坦福研究所拥有专利权,但是不了解其价值,后来以4万美元的代价把鼠标授权给了苹果电脑。

1968年,恩格尔巴特作了一次被誉为“演示之母”的技术演示。1968年12月9日,恩格尔巴特和他的17人团队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线系统”(NLS)作了一次公开的实况演示。这是在旧金山会议中心举行的“计算机秋季联合大会”上,大会有大约1000位计算机专业人士出席。许多后来变成司空见惯的实验性技术都是在此第一次呈现。这是多项新技术的第一次集体亮相:电脑鼠标、超文本(交互文本)、目标寻址、动态文件链接、视讯会议、远程会议、电子邮件和协作实时编辑器(异地的两人通过音频视频接口在一个网络上通信)。

1969年,恩格尔巴特的实验室成为阿帕网的第二个节点(阿帕网是后来互联网的前身)。1969年10月29 日,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列昂纳德·克莱因洛克实验室(Leonard Kleinrock)和位于斯坦福研究所的恩格尔巴特实验室作为两个节点之间实现了连接,两地成了第一个互联网的骨干。除了斯坦福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外,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和犹他大学也属于最初的4个节点。至1969年12月5日,所有4个网络节点都已经连通。恩格尔巴特的益智研究中心实验室很快成为首个网络信息中心,它管理着阿帕网所有节点之间的连接目录。可以说恩格尔巴特在帕洛阿图的实验室是阿帕网/互联网在最初几年的最重要节点的存身之处。

恩格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的岁月里,发展了一种复杂的哲理,这是关于人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善自己,即一种通过人与计算机互动而共同进化的理论。恩格尔巴特深受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语言相对论假设的影响。沃尔夫主张,一种语言的复杂性控制着讲这种语言的人所表达的思想的复杂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恩格尔巴特认为现有技术的状态控制着人们操纵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控制得法,就能产生更多的创新和改进的新技术。人们可以组成团队进行工作,集体的智商会大于个体智商之和(现代便携电脑可作见证,它是由专家团队使用其他电脑去设计和构建其不同部件的原型而制造出来的)。恩格尔巴特在《读者文摘》上有一段精辟的陈述:“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与他对难堪的宽容程度直接成正比。我已经容忍了很多。”他因《读者文摘》引用这句话而得到的报酬,比他的许多发明所得还要多。

到了1976年,恩格尔巴特变得相对低落。益智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人员与他日渐疏远,他离职加入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恩格尔巴特认为,未来属于合作的、联网的和分时的(客户-服务器)的电脑,而年轻的程序员们喜欢在个人电脑上工作(单台电脑,不与他人共享,也不受一个位于中心的权威的控制)。到了1977年,来自先进研究项目署的资助终于停止了,斯坦福研究所把益智实验室转让给了Tymshare公司,Tymshare试图把恩格尔巴特的部分软件商品化。然而,恩格尔巴特受到了排斥,被打入冷宫。起初他留在了Tymshare公司的管理层,后来去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nell Douglas)公司(它于1984年收购了Tymshare公司)。管理层虽欣赏过他的想法,但从未拨款或派人作进一步开发。恩格尔巴特于1986年从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退休,并在1988年创办了引导研究所(Bootstrap Institute),以数额不大的资金来推广他的创意。

四处聘请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

1970年7月1日,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波特街(Porter)3180号正式开张。在研究中心选址时,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New Haven)曾经是首选。但是由于耶鲁大学的势利态度,以及不愿意与企业为邻,戈德曼对之失去了兴趣。伯克利校园附近没有专门的地皮可供开发,圣芭芭拉又没有大机场。帕洛阿图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却帮了忙。佩克聘用鲍勃·泰勒为他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招揽人才。泰勒要求研究人员研制那些日常可用的东西,而不是只能在展架上展示的原型机和玩具。他把他在施乐的职务说成是“没有清晰的界定。你可以称我为研究规划人员”。

泰勒为研究中心做了两个关键的聘任。一是在1970年11月,他聘用了即将垮台的伯克利计算机公司的几位工程师,包括巴特勒·兰普森(Butler Lampson)、恰克·沙克尔(Chuck Thacker)和彼得·道伊奇(Peter Deutsch); 二是到斯坦福研究所益智研究中心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实验室抢夺人才。该实验室不愿意做产品或原型机,而只是寻求知识。优秀的硬件工程师比尔·英格利希离开益智中心来到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恩格尔巴特的其他高徒们也随之而来。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第一个大项目出自一场内部争论。研究人员决定克隆一台DEC的小型机PDP–10。这是当时所有科研人都想要的标准小型机。施乐曾经想让研究人员接受较为逊色的SDS计算机,因为SDS公司为施乐所拥有。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虽然在争取购买一台PDP–10的努力中失败了,但是却赢得订购零部件,自己组装一台克隆的PDP–10机的权利。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配合的实践,同时也浪费了一年时间。他们把这台机器称为MAXC,作为对施乐管理层和马克斯·巴维尔斯基的 SDS 公司所制造的差劲机器的回应。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都是一些能工巧匠和黑客。他们喜欢做东西。大体说来,办公室有一种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和研究生院的环境。他们之间有很多非正式的合作,或者是自由组合的做法,某人主动提出一个主意或者一个项目,然后说服其他人参加进来一起攻关。如果这个问题或者攻关项目进展的势头不错,这个临时团队可以再用3~6个月的时间继续干; 否则就散伙去找其他事情做。其中一个项目是复制昂贵的Bose 901 扬声器系统,这种系统一套价值1100美元。他们做了逆向工程,以每套125美元的成本为团队制造了40对扬声器。艾伦·凯曾经说过,“真正的黑客不是一个合群的人。他是一个人,喜欢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和他的机器之间是又爱又恨的关系。”黑客是一些不安分的孩子,他们很聪明,但是对常规的目标不感兴趣。计算机对他们是个理想的东西,因为它不要求资历或博士学位。编程序的人可以是独立的工匠,加工出的产品也可以按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卖给用户,而无关家世或其他。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有个制度叫作“坐庄”,这是每周一次在一间休息室举行的例会,休息室里摆放着沙发和豆袋椅子,开会时间一般是在星期二中午。计算机科研人员必须出席。会议开始先讨论总务问题,然后由一人当“庄家”来主持,他提出一个话题来讨论,并规定辩论的规则。讨论的题目范围不限,诸如怎样拆开一辆自行车再把它组装起来、编程的算法与厨房里的菜谱是如何相似,或者是一个有关尼泊尔的语言和文化的社会语言学的演讲。讨论中直言不讳的语言司空见惯,人们相互间会突然冒出“胡说”、“废话”之类的语言,更不必说像“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愚蠢的事”,或者“这决不可行”之类的指责了。这是一种天马行空的讨论,也是一种智力的比拼。

到了1972年夏天,凯和他亲手挑选的团队完成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Smalltalk的第一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它对诸如C++和Java等现代编程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是一次在施乐公司34号楼洗澡时想到的这个创意的:一种全新的电脑编程语法,它不是基于数据和过程,而是基于“对象”,也就是许多互不关联的程序模块。面向对象的语言很容易用,因为当一个程序变得更复杂时,复杂性更多是被限制于“对象”之内。因此,程序员能更轻松地把握编程,始终关注整体而不致迷失于分散的编码。因为任何东西都可成为一个对象,比如一张清单、一个单词或一张照片,Smalltalk能够做出很好的图形显示。这种语言能够让Alto计算机真正发挥作用。

大约在这个时候,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写了一篇有关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文章,题目是《星球大战》。文章写的是他们计算机上的一个叫作《星球大战》的游戏,它把电脑与图形显示结合在一起。这个游戏并非出自什么人的计划或理论,只是为了获得对抗的乐趣而已。但它还是采用了很多科研人员正在开发的计算技术。正如布兰德所说,它运用了生动的图形,能实现实时互动,它是一个人机交流的装置,装在一台独立的电脑上,就能带给人们只有游戏才能产生的那种乐趣。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将继续按这个原则研制更多的装置。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奇迹般的发明

1971年初,加里·斯塔克维瑟(Gary Starkweather)从施乐在罗切斯特(Rochester)的一个研究实验室调到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同时,他也带来了激光打印机的构想。斯塔克维瑟是一位科学家,曾在韦伯斯特(Webster)的另一个实验室遭到冷遇。他在那里创造了一种激光技术,在静电印刷鼓上“绘”图,比普通白光速度快,而且精度高。1971年11月,斯塔克维瑟试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打印机。他对激光加以调制,使之在静电复印机鼓上产生数位映像的电子图像。这个商业化项目先后被批准和取消了三次,最终因杰克·刘易斯(Jack Lewis)才得以保留,刘易斯是施乐公司印刷分部的主管,他不顾上面的指令挽救了这个项目。1972年,伯克利的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下了订单要购买这种打印机,但是施乐公司没有接单(他们因生产率太低而不愿创造一个早期市场)。一个公司委员会决定推迟3年推出激光打印机,而先把一种常规高速打印机9000系列推出并销售。施乐的9700型激光打印机直到1978年才推出,这是宝来公司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出激光打印机之后的事了。激光打印机及其后继机器后来的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

1972年9月,MAXC计算机完成之后,沙克尔和兰普森邀请艾伦·凯参加他们的项目,研制一台小型个人计算机。这就是后来的Alto电脑,它有一个键盘、屏幕和装在手提箱大小的箱体中的处理器(它后来又有了一个鼠标器和图形用户界面)。其理念是:在5~10年之内,处理器将会很便宜,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台“个人电脑”,而不再需要分时使用办公室电脑了。

1972年11月,沙克尔开始设计Alto计算机。起初计划为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制造30台。屏幕比照纸张大小定为8.5 ×11英寸,每台机器的成本预计为10500美元。最后,施乐公司以每台大约18000美元的成本,制造了2000台Alto电脑,后来因为一个大批量的订单,成本降低至12000美元。该机有一些技术的创新,如微并行处理(把访问存储器的问题交给了微处理器)和一个需要较少的存储量的高性能显示(这样用户就可以实际运行应用程序)。

在此期间,1972年6月,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读到一篇诺曼·阿布拉姆森(Norman Abramson)的论文,该文描述了夏威夷的无线电台网阿罗哈网(ALOHAnet)。梅特卡夫把那篇论文中的几个原理用在他设计的第一个以太网中,也就是电脑网络技术中的局域网(即使在2012年,这仍然是大多数办公室互联网相互联系的方法)。一个月后,鲍勃·梅特卡夫撰写了一份专利备忘录来描述他的网络系统,并首次使用了“以太网”这个词。梅特卡夫是在哈佛拒绝了他的博士论文后来到施乐的,他的论文是关于网络如何用数字包传输数据的,被拒的原因是论文“缺乏理论根据”。他后来就是用了论文中的概念,创建了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并改变了整个网络产业。(他后来把那篇论文加上更多的数学求证,再次提交并获得通过。)与其他许多研究人员相比,梅特卡夫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1971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是阿帕网的联络人员,或者是推动者,能看到早期网络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在阿帕网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毕业后并没有在大学谋取教职,而是选择了施乐的优厚待遇、宜人的气候、纯科研的自由度,没有教书的责任,无需担心终身教职的问题。梅特卡夫把MAXC计算机连上了阿帕网,但是其他局域网络的专有系统连网太昂贵。只有泰勒为局域网与Alto电脑的联接设定了规范,其成本为与之相连的电脑的5%,而且方法简单,无需复杂的硬件,可靠而易于扩展(不必总是要绞接电缆)。在此,梅特卡夫把阿布拉姆森的文章用于Alto电脑,构建了冗余检验(一串被称为“检验求和”的二进制位)和一种对付干扰的算法。它还需要一条物理的线路,梅特卡夫称之为以太网。

一开始,Alto电脑的用户没人愿意花费500美元来使用以太网,与以太网竞争的是“球鞋网”,也就是人们穿着球鞋在实验室之间行走,用硬盘来传送数据。但是当斯塔克维瑟研制的一台早期激光打印机被连在以太网上时,这个“EARS”系统简直太有价值了! 网络有以太网,个人电脑有Alto,字符发生器被用作早期的文字处理,还配有一台Slot激光打印机可以打印出专业的纸质文件。1974年3月31日,梅特卡夫为施乐申请了一个专利(两年后获批)。他然后辞职去了花旗银行(Citi Bank),在那里他获得更高的待遇,还有机会去研究电子转账系统。他是第一个离开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顶尖研究人员。

Alto是第一台个人电脑(PC)

1973年4月,第一台Alto投入运行,屏幕上显示着动画片《芝麻街》里的曲奇妖怪。巴特勒·兰普森(Butler Lampson)在1972年的笔记中对Alto曾有过描述(他自己曾受到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所做的“演示之母”的启迪)。恰克·沙克尔是Alto的主要设计者。兰普森在笔记中曾建议创建一个系统,把交互式工作站、文档、打印机和其他装置用一根同轴电缆在局域网上相连接,各成员可以随意加入或离开网络,而不会扰乱处理流程。

Alto电脑的革命性体现在它是给一个人用的个人工作站,不是那种一间房子大小的、供多人分时共用的计算机。它被誉为第一台“个人电脑”,因为那是在一个大型机的世界中(请注意,有人会争辩说其他机器是第一台个人电脑,如奥利维蒂P101)。Alto电脑有一个数位映像的显示屏、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窗口和图标,以及“所见即所得”(WYSIWYG)编辑器。它还有文件存储器、一个鼠标器和用来生成文件、发送电子邮件和编辑基本数位映像图片的软件。也是在1973年4月,迪克·绍普(Dick Shoup)的“超级画笔”的帧缓存器记录并存储了它的第一幅视频影像,影像显示绍普手持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它还管点用”。这是第一个可用的绘图程序。

随着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程序员们开发了应用程序,Alto电脑变得越来越好。1974年秋天,丹·英格尔斯发明了显示算法“BitBlt”,使得现代电脑界面的一些关键特性得以开发(屏幕窗口重叠、图标、用鼠标轻点即可弹出的菜单)。这些直到2013年的今天,仍然是世界上99%的个人电脑所用的桌面标志。与此同时,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蒂姆·莫特(Tim Mott)和拉里·特斯勒正开始开发两个程序,这两个程序成了第一个方便用户使用的电脑文字处理系统。

Alto电脑、BitBlt算法和Bravo软件基本上创造了现代桌面出版业,为全世界的办公人员所用。普通人也能在家中或办公室快速方便地出版专业质量的通信、杂志、书籍、季刊等。

在文字处理软件Bravo的开发中,逃到美国的匈牙利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是一个关键的角色。西蒙尼以巴特勒·兰普森的想法为基础,把整个文件用片段制表法存入存储器中,开发出一个应用程序叫作“Bravo”。这是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电脑文字处理软件,其速度相当不错,是一个有用的应用程序。人们开始到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来用它准备一些个人文件,譬如“教师家长报告”(PTA)、给专业组织的信函、简历等。研制者的朋友也想用它来写博士论文。拉里·特斯勒和蒂姆·莫特改进了Bravo的用户界面,使之与后来微软开发的Word 2005版基于菜单的界面有些相似。在观察了没有工程知识背景的人如何与界面互动之后,微软又加入了“裁剪”和“粘贴”等功能。

1975年初,施乐设立了系统开发部,试图有力地推动研发中心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经过了5年多的努力,该部门推出了施乐Star电脑。与此同时,在圣塔菲(Sante Fe)有一个初创公司MITS正在销售Altair 8800电脑,这是一种针对发烧友设计的个人电脑,以邮购方式销售套件。它登上了《流行电子》杂志的封面,并引起了一代青年科技迷的注意,他们中间就有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Paul Allen)。

1975年2月,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在内部演示了个人电脑的图形用户界面,其中包括图标,并且第一次使用了弹出式菜单。这一成果后来被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窃取,被发展成今天的视窗和麦金塔电脑(Macintosh)的界面。一个月后,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在豺狼丘路(Coyote Hill Road)3333号的永久总部正式开张。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其他技术的商业化

由于一个错误的决策,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品被丢弃了。1977年8月,施乐把Alto电脑作为一个商业化项目推向市场的计划束之高阁,从而使公司完全无望成为个人电脑的先驱。假如施乐执行了它的商业计划,它就可以在1978年推出一款PC产品,这将比IBM领先3年,而且机器性能更佳。该项目之所以被枪毙,原因之一是施乐公司总裁阿奇·麦克卡德尔(Archie McCardell)是会计出身,不懂技术。另一个原因是施乐的组织结构落后,Alto电脑只能在制造打字机的达拉斯的生产厂制造。可达拉斯的经理们只想一味地生产打字机,从而获得最高的短期奖金。施乐最高层主管们对Alto电脑或PC一窍不通。他们习惯于租赁这样的商业模式:用户租赁一台复印机,按表的计数缴付年费。他们担心的是,假如没有打印拷贝,“施乐怎样才能反复地收取费用呢?”

然而,1978年,施乐还是向卡特总统的白宫销售了一些运行Bravo软件的早期Alto电脑,最后还卖给了国会办公室。约翰·埃伦比(John Ellenby)曾经试图推销更多的Alto电脑,但是3年多来,因为受到高层管理者太多的干扰,埃伦比被迫于1980年辞职。离开施乐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Grid Systems,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便携式电脑。

与此同时,在佛罗里达博卡·雷顿(Boca Raton)举行的施乐世界大会的一个“未来之日”展会上,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和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一些其他技术的发表使销售界目不暇接。然而,除了激光打印机,这些产品几乎都不是以施乐的名义上市的。

1978年6月,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科学家们研制了一种名为多拉多(Dorado)的高性能PC,以及Notetaker,这是一个像手提箱大小的电脑,它后来成为一代膝上型电脑的前身。接下来的一个月,施乐公司犯了一个错误,启动了一个硅材料的集成电路项目,还要建造一座昂贵的芯片制造厂。这就把施乐置于与英特尔竞争的位置上。英特尔是一家硬件器件制造公司,施乐与它没有什么竞争(施乐从未在这个业务方面赚过钱)。施乐想在自己内部制造那些部件,而它们其实从外部购买更有效,也更合算。

1979年12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斯坦福教授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设计了一个“几何引擎”芯片,这是第一个三维电脑图像芯片,后来这成为他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硅图公司的基础。他采用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开发的一些设计原理。硅图公司的芯片可以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汽车、飞机、过山车和电影图像,如《侏罗纪公园》。克拉克的第一个测试芯片就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林·康威(Lynn Conway)试制出来的,林·康威于1972年从IBM来到施乐。她和卡弗尔·米德(Carver Mead)合写了一本书,论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如何把更多的电路封装到微处理器中去)。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后来让十多家大学教授使用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制造他们自己的专用微处理器。1979年夏,克拉克搬到施乐硅谷研发中心,4个月来专注于研制他的芯片。

与此同时,卡弗尔·米德向施乐总部建议,他可以帮助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商品化。他提议施乐设立一个内部的风险资本部门,资助他们的科学家利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创业办公司。施乐在激励科学家经营公司的同时,还可获取部分产权并拥有决策权。可惜施乐没采纳此建议,这是公司的重大失误之一。

第二件大事是在1979年12月,史蒂夫·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一队人马两次拜访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并做了详细的笔记。事情源于乔布斯的关键设计师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他与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他们做的研究工作印象深刻。乔布斯与施乐达成了一项交易,以市场协助为条件,让艾伯·扎列姆(Abe Zarem)的施乐开发公司(施乐的一个子公司)在苹果公司上市前投资给苹果。结果证实技术示范更为重要。他们给乔布斯展示的东西是当时局外人从未看过的。乔布斯及其团队看了施乐的软硬件演示后,立刻采取行动把Alto电脑的设计原理和图形用户界面运用到苹果的丽萨电脑(Lisa)和麦金塔电脑中去。乔布斯甚至还挖走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一部分人才,如拉里·特斯勒(Larry Tesler),他最终成了苹果的首席科学家。

1980年9月,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终于向世界推出了它的第一个发明以供商品化之用。施乐和英特尔及DEC公司一起,正式发布了以太网的技术规范,并以少量的许可证费使之可以公开转让使用。从此,以太网迅速成为网络技术的首选。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科学家们还在研发一个互联网的协议标准,叫作PARC通用数据包,或“Pup”,它后来成为阿帕网网络标准即TCP/IP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变成互联网上大多数数据流通的标准。也是在这个时候,约翰·肖奇(John Shoch)发明了早期的计算机病毒“蠕虫”,在1978年的一天,它使整个网络和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所有Alto电脑突然瘫痪。

施乐也有过一个新的计算机产品,但是不太适合市场需求。1981年4月,施乐在芝加哥的一次行业贸易展览会上亮相,大张旗鼓推出Star工作站,称之为施乐8010 信息系统,它有着漂亮的图形用户界面和桌面标志。它是Alto电脑和施乐其他技术商品化的产物。然而Star运行速度太慢,价格为16595美元。另外,用户必须一次购买2~10台,还要加装以太网和一部激光打印机,总价格贵得吓人。1981年8月,IBM推出了它的个人电脑,彻底地改变了办公计算机的商业态势,并使Star遭到淘汰。IBM的电脑价格只有5000美元,它没有漂亮的图形用户界面,也没有图标、视窗、桌面标志,也没有电子邮件和互联网,它动辄就死机。但是它对基本的办公任务和应用来说绰绰有余,因此它的销售情况很好。Star工作站仅卖了3万台,而IBM PC却卖了数百万台。

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人才们垂头丧气,他们都想离开。这一年早些时候,查尔斯·西蒙尼正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时,鲍勃·梅特卡夫建议他和一个名叫比尔·盖茨的22岁小伙子聊聊,此人初创了一家叫作微软的公司。盖茨和西蒙尼一拍即合,他们立刻针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包括计算技术的本质、技术所起的作用和未来产品的设想等。西蒙尼感到,施乐的老板们对技术知之甚少,也没把技术创新放在心上。麦克卡德尔所用的人都是会计师和前福特公司的财务人员,而盖茨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物,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企业家。诚如西蒙尼所说:“你会看到微软做事情要比施乐快100 倍,确实如此。”因此,西蒙尼离开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去了微软,在那儿他成了一个“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病毒’ 的传播信使”。6年之内,微软的市值就超过了施乐。西蒙尼策划了一项战略,来开发施乐曾经错过的一系列产品: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电子邮件和语音识别。西蒙尼尤其对开发Windows的项目大有助益,这是可以跟苹果电脑一争高下的一流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

另一个因为灰心丧气于1981年离开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工程师是恰克·格斯切克(Chuck Geschke),他对施乐未能把他们的成果商品化而感到沮丧。恰克接着创办了奥多比公司,这是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该公司使用排版语言postscript帮助计算机用户在电脑上生成整洁、可打印、可演示、图文并茂的专业文件。奥多比公司的技术成为计算机排版行业约定俗成的标准,此种地位一直保持到2010年。

1983年5月,苹果公司推出了丽萨电脑,这是一台个人电脑,带有按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开发原理设计的图形用户界面。乔布斯曾开玩笑说,施乐无法和他的不成体统的初创公司竞争,因为施乐的成本结构太高了。公司臃肿而膨胀,正如一个施乐工程师开玩笑所讲:“我们即使造一个曲别针,也会花费3000美元。”

1983年9月,鲍勃·泰勒也因压力被迫从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辞职。没过几个月,中心的许多顶级电脑工程师和科学家都随之辞职了。许多人去了泰勒的新雇主DEC公司的系统研发中心。1984年1月,随着全美橄榄球超级杯决赛期间一则“1984”风格电视广告的发布,苹果电脑推出了麦金塔电脑,这是丽萨电脑的后继机型,广受欢迎。它也是从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的个人电脑中衍生而来的最具影响力的一款电脑。

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搞砸了吗

史蒂夫·乔布斯在1996年的一次演讲中曾说:“施乐本来可以拥有整个计算机产业……可以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IBM……可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微软。”[1] 那么为何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创造了如此多的技术发明,却没能实现商品化呢?本章在前面列举了它成功的因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它在商品化上遭受失败。

第一,公司在几十件事情上做出决策时,不是考虑新技术、新机遇,而是考虑个性、权术和短期利益。高科技公司需要的是忘我地工作和超人般的努力,员工要的是分享公司产权的升值,而不是工资和奖金。

第二,公司管理层把公司看成一个复印机公司,而不是计算机或出版公司,更不用说要使它成为一个打造“未来办公室”的企业。管理层留恋出租复印机的商业模式,销售人员的素养局限于复印机和打字机,而不是新的办公技术。再者,采购计算机的经理们都是专业的IT人员,而不是购买复印机的经理。

第三,施乐不允许具有创业精神的科学家自立门户,从而避免公司的官僚体制。新创业务必须由管理现有部门的人来负责,这些人不喜欢承担风险。所以施乐失去了克拉克、西蒙尼、格斯切克、梅特卡夫等人才,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成就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远胜过施乐本身。

第四,错在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自身。它常常以纯粹的研发中心的模式行事。其科学家通常远离客户培训、销售或内部创业精神的培训。少数几个试图进行产品商业化的施乐公司主管们(并非研究人员)被公司的官僚作风挫败。所以,虽然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在技术创新方面非常成功,但是它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上却非常失败。

注 释


  1. Cringely,Robert X.“Triumph of the Nerds:THE TELEVISION PROGRAM TRANSCRIPTS:PART III.”PBS Special,1996,http://www.pbs  ↩

◆本文地址: , 转载请注明◆
◆评论问题: https://jerkwin.herokuapp.com/category/3/博客, 欢迎留言◆


前一篇: 
后一篇: 

访问人次(2015年7月 9日起): | 最后更新: 2024-05-27 02:08:45 UTC | 版权所有 © 2008 - 2024 Jerkwin